当前位置:首页 > 茶馆闲话 > 帖子
冰雪人 女  0岁
  • 注册日期:2012-06-10
  • 最近登录:2020-09-01
  • 粉丝人数:204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向高识天远

冰雪人 发布于2017-11-28 16:09   点击:956   评论:0  
14、向高识天远
读淞雲词《水龙吟·雪后游园》
词作者:淞雲   词话:文澜

琼花来去匆匆,
寒风暗侵冬衣透。
冻云欲坠,
平林点点,
孤亭微瘦。
古陌桥头,
群鸦惊起,
径斜篱陋。
把江山遍览,
少年羁旅,
向来处,
刘郎复。

莫遣词工豆蔻,
怎描摹,
穹川如宙。
登高目远,
天涯无际,
流光驰骤。
百种风情,
千回滋味,
万般参究。
待烟波乍起,
汀州夜泊,
老聃依旧。

注:刘郎,刘禹锡。

       往事如风,心境如雪,在尘世里行走的我们,谁不是惆怅的过客?在琼花来去匆匆的刹那恍惚里,在寒风暗侵冬衣透的半梦半醒间,谁没有过一点惊喜、几丝失落?词如镜鉴,我们照见的,原本是自己内心的那份真实。
       人的一生里,总归有这样的瞬息,仰头见冻云欲坠,放眼望平林点点,触怀感孤亭微瘦。霎时将自己交付于天地,在有我无我的境界里,持前所未有的清醒,洞察着红尘的清寂与寒凉。
       雪总是无声无息、悄然来去。我只能从淞雲的清词里感知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干净,是灵魂最高贵的香气”,此刻,我的心也被这琼花涤荡得纤尘不染了,浅影同山静,深怀共雪闲。
       淞雲敢于删繁就简,大胆提炼取舍。古陌桥头,群鸦惊起,径斜篱陋的画面切入,有声有色、有形有态,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收到了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艺术效果。若将这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去看,会感觉索然寡味,神韵了无。意象的精选和巧妙安排,是淞雲此词的一大亮点。
      词、画贵在相通相契,词人淞雲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景致,但其富有创意的语言,会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群鸦惊起的跃动情境,更是给沉寂的寒冬增添了无限活力,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把江山遍览,少年羁旅,向来处,刘郎复。更是体现了淞雲独特的表达思想内涵的方式,通过熟练驾驭笔墨的能力,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豪,是骨子里的豪,是灵魂里的豪,玄都观桃花的两次经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一生被贬达23年,身处逆境,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他是朝廷流放的浪子,同时又是时代的高吟者。词人以刘郎而暗喻自己,可见其品格和境界。
       淞雲沐风浴雪,少了人间烟火的相扰。远离俗世,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身体,思想,感受均与造化溟合,真正达到了“同于大道”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隐士的生活,隐士的感受,既非佛,亦非道。突出了淞雲的幽静淡泊、造化为一的情趣。
       一幅好的国画,每一个线条都讲究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每一块墨迹的抽象美都反映着一个画家的功力,都会给观者以无可言状的感染和享受。同样一阕好词,淞雲重在追求的是一种空阔流动的意境,不受眼前实景的制约,不受个人情绪的约束,讲究写其意而不重其形,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意在似与不似间。
       词人淞雲下笔先从自身感觉写起,琼花来去匆匆,寒风暗侵冬衣透。进而并未直接描摹雪的形、色,而是注重了环境的烘托,冻云欲坠,平林点点,孤亭微瘦。古陌桥头,群鸦惊起,径斜篱陋。这种间接表现的手法,境界自然平易,古朴中透露出清新淡雅,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
       从空间的角度看,词人运笔,以点衬面,显示出雪境的天高地阔。从动静的角度看,以群鸦的惊飞衬托斜径和陋篱的凝滞,更增添了肃穆气氛。上阕虽然是写景,但景中有人,以景传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增加了词的幽深美。由写景及抒情,由客观及主观,感情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为下阕的言志作好了铺垫。
       莫遣词工豆蔻,怎描摹,穹川如宙。此处淞雲再次巧妙的应用了典故,词工豆蔻,是指杜牧的才华。言其纵然有写“豆蔻”词的春风笔力,也难微妙精当地描摹此时的雪境“穹川如宙”。
       登高目远,天涯无际,流光驰骤。心底不由得泛起一份期许,期待下一场素雪纷飞的邀约。
       光阴飞逝,多少远去的旧梦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那个冬天,曾有着一份盈怀的温暖。而此刻唯有浮上心头的如烟往事,百种风情,千回滋味,万般参究。
       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淞雲的雪后游园,正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恰合了谢榛所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淞雲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其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
       生命中,总会有许多的始料未及,宛如这飘忽的雪,我们尚未来得及安享她的舒爽,便已跌进了冬的清冷中。
       有些旧事,只有回忆;诸多无奈,只剩沉默。夜渐寒,静倚轩窗,我径自于淞雲的词境里待烟波乍起,汀州夜泊,感老聃依旧。静观风云变幻,淡看物是人非。
      目及烟波浩渺、飞雪回环处,仿佛看到那骑着青牛的老子,正山一程,水一程。此去,可否生动成一帧风景。我自深信“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15、新凉剪旧绪
读淞雲词《望江东· 庚寅暮秋于盘山》
词作者:淞雲   词话:文澜
 
 人到中年懒回顾,
 半生事、难相诉。
 漫学释子远人住,
 且向那、云深处。

 鸣鸦一片连城暮,
 怎识得、归时路。
 新凉番恼岭头树,
 个中味、从头悟。

       看,一帘西风渲染了秋色;一岭秋色沧桑了流年。
       是谁伫立在这寂寞的暮秋,任新凉旧绪一起涌向心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逝去的年华,让人不忍回顾、亦或是懒得回顾。
       又是谁在一片鸣鸦声中,不知归路,天遥山远,寻寻觅觅。
       很多往事犹如这循序的天气,慢慢凉、渐渐冷,等到惊悟,已过了此季。
       有些日子,除了回忆,还留什么;
       有些旅程,除了沉默,还说什么。
       远处,谁在欣赏,一叶知秋的美丽?
       身边,谁在感受,落叶满地的忧伤?
       盘山的秋色,深深浅浅,斑斑驳驳。就如同人的记忆,浅浅深深,点点滴滴。想忘,却难忘;想舍,亦难舍。流年在岁月的树上开出花,岁月在的流年的心中刻下痕。记忆中的山水,云飘雾绕。最不愿说那沧海桑田,最不愿观那镜里烟花,那一世的韶华,终还是负了痴心,白了青丝,冷了流年,终化作了无声的烟雨。
       这个秋天你又要独自走过,哪里才是你最终的归宿。每一片叶皆有它的脉络,每一个人自有他的轨迹。
人到中年懒回顾的“懒”其实是词人淞雲经历过风霜雪雨之后的一种淡然、超然“心境”。淞雲抛开半生事、难相诉的无奈,直接以漫学释子远人住的“物境”来阐释其且向那、云深处的“心境”,化有形为无形,营造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意境”,来渲染气氛。
     “云”是词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词人的脉搏,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人的情绪自然会随着云的隐、现而起伏变化。
       此刻的我不由得展开想象的翅膀,词人于云深处会为我们展示怎样的一幅画卷呢?色调上以淡寓浓,用水墨勾勒点染?还是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淡雅、体现清幽?亦或会透视出“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为传统题材,注入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幽美、邈远意境?
       出乎我的想象,词人笔锋一转,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鸣鸦一片连城暮,怎识得、归时路的现实小画面, 那成群的、晚归的鸣鸦又为词境的大图画添上了画外音,透露出了淞雲的归隐之意。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中有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淞雲填词亦遵此理也。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的乌鸦是指有才能的贤人。而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的乌鸦皆有衰败荒凉之兆。淞雲笔下的乌鸦更是引烦惹愁的主,那声声聒噪的鸣叫,扯牵着词人心头多少无奈的离怀别绪。
       新凉番恼岭头树,个中味、从头悟。一程山水相逢一片秋风,枝头落叶片片,心头思绪缕缕,品秋,一叶,一云,一绪。
       此处淞雲以委婉,纯朴的笔调抒写难以名状的人生滋味。由视觉的感观到味觉的感品,再到心间的感悟,通过一段类似独白的
叙述,用“恼”、“味”、“悟”等几个引人想象的细节,再借助客观自然意象“树”,把一个陷入思索、迷茫者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曲折尽致。
       从头悟,敢问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悟得透?
       其实,我们只不过是岁月秋林里的一抹轻影,微凉着满怀的心事。度过千层云、摇曳万里风,才懂人生,活得是一份心安;方解时光,归来乃三秋梦好。生命,在四季的薄凉与温暖中感受着、体验着;人生,在起起落落的跌宕中回味着、觉悟着。
       俯案满笺香,临窗一袖风。落笔花开,收墨叶落。天凉好个秋的记忆画卷再次轻轻打开,犹如黑白电影的胶卷,以怀旧的方式、缓慢的节奏在我的脑海里回放,带出无限的眷恋与淡淡的忧伤,亦或沉淀在一片秋的萧索中,孕育深思。
       品秋解得清凉,观雨而知洒脱,于袅袅云烟里,红尘最深处,淞雲自会风雨人生随意写,诗书岁月等闲看。
       我亦于读书,行走,感悟的尘世里体味、历练。每一笔写意,每一念迭起,唯静观而自得。人生之重,以从容居高,静静将一米阳光,安放心间,从此,皆好。
      我从远方来,要回远方去……
     
 
16、旧园人非故
读淞雲词《忆秦娥·再游神户园》
词作者:淞雲   词话:文澜
难成赋,
风光依旧人非故。
人非故,
池边新柳,
牵衣拈绪。
红桥湮没渔家渡,
地寒花敛经行处。
经行处,
天涯芳草,
说来当悟。
       命运,是最个性、最别致的画师,他的浓彩淡墨总会在不经意间泼洒出你的人生画卷。纯属偶然,我走进了一个词人的繁华世界,从此,时而聆听着婉约与豪放的交响;时而体会着俗艳与雅正的双存;时而感悟着入世与出世的并举。
       记得你曾说过:爱情,很多时候是属于一个人的孤独坚守,它的本身只属于想象,属于隐隐的愿望。当它到来时,也许美丽心动如你所愿;当它遗失时,总会悲伤无望让你心碎。
       你这一句难成赋,风光依旧人非故。让我领悟,不是所有的遇见,都会长久相伴。有时,轻轻一个转身,就已形同陌路。还记得那年,我们一起游园的情境吗?莺莺芳草,翩翩柳亭,石龛风灯,小桥流水,原木房舍,那是一抹醉了岁月的流光,一份直抵心扉的幽静与清雅。
       人非故,池边新柳,牵衣拈绪。如今,是谁一人,独看那池边柳,又添新枝,拈风逐绪,印染着灞陵桥的那份伤怀与离别。
      《雍录》中记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柳色年年青,而伊人却远隔天涯,词人欲提笔却难成赋的感叹,让人不由得想起雪小禅之言:所有的往事不过如此,所谓的刻骨铭心与一生一世,有的时候,只是往事中用来书写的一笔而已。
       明知人非故,却依然会相忆、依旧会牵念。红桥湮没渔家渡,地寒花敛经行处。实际上词人是以对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思恋与渴望,这份意念是执着的,又是无果的。上阕中以柳来比拟的手法已不能满足淞雲内心情感的表达了,词人直接撇开先前的主体,自然过渡,将自己融入了天涯芳草的新画面之中。
       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以芳草喻知音,来自慰自勉的;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中的“芳草”蕴含离愁别绪的意象,芳草蔓延,正如离情难以遏制地滋长。而淞雲眼中的“芳草”是从《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中化用而来,另有一番境界。风光依旧人非故,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的美好,自会引人向往。淞雲于此留下空白,让人回味、想象,其意、其境可见一斑。
      当我们静心倚坐在岁月的门楣,细细回味,深深感悟时,人生如一场风雨兼程的旅行正缓缓走向未来,没有起点,也不知终点。漫漫行程皆过客,在真诚亦或虚假的世界里,演绎着人生交错的故事,一路风景,一路续写。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曾经的洒脱和从容是否被淹没,走过的昨天是否依然会刻骨?
       词中真实地反映了淞雲的一段心理历程,其将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先从个人情思铺开,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语气中有惋惜亦有向往。淞雲于过片有意识用几个动感的画面红桥湮没、地寒花敛、人行,来冲淡上阕的伤怀之情,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人生在世,不管你是青丝如云,还是白发如霜,当你念及“人生若只如初见”时,天下之大,何愁再无怡人之景?一种对人生的哲理性思索和领悟自然融入其间。展现了淞雲清新婉约的一面,说明其在诗词创作中有多方面的才能。此词不单单是思人、怀人之作,更是借“故人”以抒胸中郁结之情,寄寓着怀才不遇的大丈夫之志。
       我立于时光的渡口,在光阴的词卷里,赋就小半生的平仄。回看经年的印记,相拥着清风,让豁达,理解与真诚来润泽灵魂。那些雅致绵长的韵律,那些飞花逐月的日子,自有一抹清香散落笔尖,留于心头,安于梦中。
    仰首,有鸟鸣的清脆声,忽然从窗外的柳梢间轻盈划过……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