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黄超华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7-10-09
  • 最近登录:2024-04-22
  • 粉丝人数: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词何时才能走向大众

黄超华 发布于2017-10-17 22:47   点击:2183   评论:17  
2002年红豆集团和中华诗词学联合举办七夕“红豆·相思节” 诗词大赛,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和踊跃投稿。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全国各地的诗友议论纷纷,不少作家与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本人也参加讨论。

诗词何时才能走向大众

——研读七夕“红豆·相思节” 诗词大赛专辑随想

 

文/黄超华

 

某日,我和各地诗词好友研读2002年第5期《中华诗词》七夕“红豆·相思节” 诗词大赛专辑的获奖作品时,大家感慨万千。“诗词何时才能走向大众?” 是诗友们的共同呼声。根据大家的意见,加以我本人的看法,草就此文,望能借贵刊一角,展开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我们肯定,中华诗词学会对推动中华诗词的改革创新起到很大的作用。在2001年2月就通过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开创社会主义时代诗词新纪元” 的口号,以及确定“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 的方针。2002年9月,《中华诗词》编辑部在改刊座谈会上提出:《中华诗词》应具有权威性、民族性、群众性、可读性。使我们诗词爱好者大受鼓舞,对诗词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当我们认真研读七夕“红豆·相思节” 诗词大赛的获奖作品时,我们又对诗词的发展深感忧虑。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仅用二十个字,就能简洁、明快、逻辑地向读者展示一幅完整无缺的相思图,不愧为千古绝唱。而当代“王维”的《红豆曲》(一等奖作品),用了近六百字也未能给读者说明些什么,还要加大量的注释。由于诗用“典” 太多,比“朦胧诗”还朦胧。大学生看不明白,我们诗词爱好者在研读时也感到晦涩难懂。其中“未曾相识已相思” 一句,更令人百思不解。在现实生活中,“见一个爱一个” 的多情人是有的,而象他“未曾相识” 已“相思” 确属少见。也许,作者叙述的是一位假情假义的爱情狂,想尽天下美女佳人,故作胡思乱想。这种没有客体对象的相思,是病态的相思。我们觉得,这样的诗与中华诗词学会通过的《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所确定的“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 的方针背道而驰。这样的诗没有“群众性、可读性” ,自然会失去更多的读者。

七夕“红豆·相思节” 诗词大赛获奖一等作品《红豆曲》,描写的几千年前的传说,唱出的是古风古调,违背了“反映社会风情和时代风貌” 的征稿宗旨,是一篇离题的答卷。这大赛无疑是使中华诗词走回到几千前古老的路。破天荒的二十万元巨奖,教人垂涎欲滴,最终也发生“评委主任” 卸职参且 “荣获”这次诗词大赛最高奖项、拿走二十万元巨奖的戏剧般的令人嗤之以鼻的诗坛上破天荒的怪事。可见,这次诗词大赛百弊而无一利。

诗词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诗词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所以,诗词应该接近人民大众,关注人民大众。如果诗词过于清高,就会脱离人民大众,就会失去读者,诗词的发展就会面临困境。参加研读的诗词爱好者一致认为:诗词要发展,必须破除“无典不成诗” 的旧框框。如果用的典故太多,读者难以理解,就称不上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好诗。

我们主张:诗歌应在民歌和律诗的基础上开拓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歌新路。

诗词何时才能走向大众?始终是我们诗词爱好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只有翘首以盼,拭目以待。

2003年春于 深圳特区白石洲寓所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