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七星山人 男  99岁
  • 注册日期:2013-10-29
  • 最近登录:2024-04-23
  • 粉丝人数:174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恬淡疏朴,自然真切---浅析《春事十章》

七星山人 发布于2017-09-05 11:41   点击:5168   评论:5  
《春事十章》链接
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32428&works_id=1101067

恬淡疏朴,自然真切---浅析《春事十章》
/宁宁kerry

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以来,农家生活,乡村气氛,成了历代诗人热爱吟咏的题材。《春事十章》,无疑就是一组具有非常鲜明的田园风格的诗作。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让人顿生清新扑面之感,其写作手法恬淡疏朴,浑然天成,颇为走心。在笔者看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不事雕琢,自然真切

我们见惯了太多的“古墓派”、“革新派”,大多语言晦涩,用词刁钻,不如此不能标榜其高深莫测。这一组诗决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自成一格,来读读《春事之七》:

 

向午饥肠噜,东家备饭羹。一盘咸炒豆,几捧老花生。

相对无言坐,不知何语倾。三杯村酒喝,浅醉失平衡。

 

不用笔者大白话翻译,不懂诗词的朋友也看得懂意思。恰逢饭点,主人殷勤留客,简朴的居家生活,无甚款待,只有“咸炒豆”、“老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还没到“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果然三杯酒下肚,开始天地失衡,至于后果如何,不得而知。以清浅的语言,写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里套用闻一多的一句话“淡到看不见诗”。但是诗韵却在几个形容词的点缀下蕴涵着,一个“咸”字,一个“老”字,犹如乡村小曲儿,一路哼来,怡然自乐。“相对”、“不知”虚词的运用,更传递出随心挥洒的心境,这一联的对仗,语言平实,不作惊人语,却很好的衔接了上联,为结尾营造声势。自然而然的,尾联一句“浅醉失平衡”,令人莞尔,不免为诗人推演多种醉后情态。这样的效果在《春事》组诗中俯拾皆是。因此原生态不等于无味,真实不等于无趣。平常语通过匠心独运,也能写出生趣盎然的作品。

2、不求夸饰,意境闲适

《春事》组诗不求高远的意境,处处闲适淡然,朴素敦厚。以《春事之四》为例:

 

拨草寻前路,依稀记两邻。镌铭尘梦旧,记识脸花新。

苔锦揉游屐,蛛煤染转轮。晚来邀夜话,唯有老乡亲。

 

原来的乡间小路,还记得旧时的邻居,曾经嬉戏的地方,如今是蛛网恢恢,尘埃粒粒。一首怀旧诗,读不到无聊的伤感,却有生动的田园风物的描写。“苔锦”与“蛛煤”,“ 游屐”与“转轮”,那时的乡村风味扑面而来,诗人以一种淡然的口吻,表现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流畅和谐,波澜不惊!这样朴素的情怀,同样感人,一样美好!

3、展示农家生活,表达对民生的关注

《春事十章》以描写农家生活为主,写身边人身边事,反映新时代中国的农村现实。这一点难能可贵。如《春事之三》:

 

春风投晓速,起路故乡行。布谷声声闹,桃花款款情。

归来禾沁绿,唤起草滋荣。田下人稀少,歇锄求代耕。

 

一路风尘仆仆回到久别的故乡,布谷依然声声,桃花依旧春风,绿油油的田,葱翠翠的草,只可惜大家都出外打工了,没几个人在种田。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实,读之感同身受,不由有一种隐隐的忧患。再比如《春事之六》:

 

意好青梅女,相逢各噫嗟。心头犹梦喜,脸畔未言霞。

借问子何在,回称儿有家。佣工去南粤,钱不缺零花。

 

偶然路遇发小,说不尽的欢喜,这里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脸畔未言霞”。“霞”这个意象不仅仅是景物,常移来引申为人物的表情,脸上一朵霞,高兴的样子,羞涩的样子,皆可生动传神。颈联以口语入诗,娓娓道来家长里短,儿子成家了,在外打工,现在家里不缺钱花了!这一幕时常在街头巷尾看见,搬入高大上的诗词,一点也不违和!只是想写的如此自然贴切,实在不容易!

显然,《春事十章》直诉情状、表露鲜明,赋予了古韵浓浓的生活气息,获得新的生命力。品读到这里,以一句话作结语:“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2) 查看   收藏(9)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