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网事如风 男  44岁
  • 注册日期:2012-05-03
  • 最近登录:2024-04-21
  • 粉丝人数:7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诗词的避熟就生(一)

网事如风 发布于2017-06-21 07:12   点击:2715   评论:8  
看一下当今各种诗词网站和诗词论坛的发帖数量,就可知道当今的诗人和诗词爱好者们的写作热情有多高涨,一天写出一部全唐诗,这恐怕是会让古代的圣贤们惊呆连眼珠子都不知掉哪儿的事了。在为传统诗词的复兴迅猛到来以手加额称心快乐的同时,也深感大量诗词作品质量有待提高的迫切性。尽管如今通过发帖,无须浪费纸张,再说网络空间大得很,也不过就是带宽始终不足容易堵车的问题,浪费了等待的时间,要说诗词作品缺乏较高质量水平而影响社会稳定,那还不至于。但千人一面,相与重复,旧词旧意,老面孔,烂菜根,看了总让人生烦,更别说有何美感可言了。

      如何减少这种陈腔滥调?一个很重要的诀窍是:避熟就生。

      清人刘熙载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剥去数层方下笔,庶不堕熟字界里”(《艺概•诗概》)。避熟就生,可以说是改变千人一面、永葆诗作新鲜活力的一大法宝。

      避熟就生,就是别人嚼过了的话题没有新意我不嚼,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切入点,另辟蹊径。避熟就生,就是别人用过了的意象没能翻新我不用,添一个新的部件,找一个新的化妆师,另整颜容。避熟就生,就是别人说烂了的词句无法入味我不说,换一个新的句式,找一个新的发光体,另造神奇。

      这就是说,避熟就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题材即内容方面,二是结构即手法方面,三是词句即语言方面。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题材的避熟就生

      题材方面的避熟就生,这恐怕是当前诗词创作之中最难之事了。因为,诗人的写作题材,除了情性,就是世事、人生,山水自然,天地万物。让人动情者,无非人间的恩怨、生离死别与两性之间的情爱思恋;让人激愤者,无非世事之不公、权利之不平等与权贵贫贱之间纷争不息的乱相;让人追求者,也无非生命之珍贵、生活之精彩与生存之永恒意义。是以,你所动情者,你所激愤者,你所追求者,别人也然。你所注意的,也是别人有目共睹的。你所想说的,也是别人所想说的。题材之同一,话题之重复,似乎在所难免。如何避熟就生?

      我们先来看看高手如何在同一题材中避熟就生。

      荆州诗人廖国华《霜下蕉》:

      一夜褪红妆,为谁颜色减?

      霜心似火眠,只待东风点。

      芭蕉,历代有太多人吟咏过。金人姚孝锡《芭蕉》“凤翅摇寒碧,虚庭暑不侵。何因有恨事,常报未舒心”,明人吴宽《芭蕉》“老卉呈红娇,破叶留故绿。正当零落时,对此殊不俗”,明人汤显祖《忆光孝寺前看蕉花》“拜朔台前春色深,碧云江上几沉吟。霏红腻绿莲花女,抽尽芭蕉一卷心”,都是比较有名的咏芭蕉佳作,郑板桥的一首《咏芭蕉》更是脍炙人口:“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在同一题材的吟咏中,如何才能避熟就生?廖国华的妙手是将题材空间缩小,只写“霜下”之蕉。

      这种题材空间缩小法,是避熟就生一种常见的手段。同样咏芭蕉,加了“霜下”二字就把范围局限到一个小小的空间,这就把读者的视线导引到一个较少去过的地方,陌生感就出来了。芭蕉与其他植物不同的最大特色是叶子尽从蕉心抽放出来,由卷心到舒开,情趣盎然。诗人都把目光贯注在芭蕉的卷心上。显然,跳不出这个圈子,就无法将自己的诗作和前人区别开来。诗人于是将眼光放到霜冻期间凋零的芭蕉,终于吟出一首气骨清高、韵味悠远的好诗。“霜心似火眠,只待东风点”,精警而富有哲理意味,当是芭蕉咏物诗中的最高境界。

      在咏物诗中,题材同一最多的恐怕就是咏梅诗了。历代诗人都对梅花的高洁之风情有独钟,是以吟咏梅花的诗词可以说多得成为一个奇迹,据大略统计就超过一万首。那么,你要再直接写“咏梅”诗就很难从沉入大海中浮出海面了。湖南郴州诗人郭瞾敏一样也用题材缩小法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小空间,试读《鹧鸪天·咏梅遥寄友人同勉》:

      瘦雪重烟难掩芳,一痕清影枕寒霜。

      但凭明月知高韵,何屑东风送旧香。

      魂傲雅,骨疏狂。冷看桃李效娥妆。

      冰心不与三春嫁,懒听流莺道短长。

      这词,撇开了那些“争春”、“报春”的老路子,尽管依然离不开梅花的高洁与疏狂,却是从与“友人同勉”的角度,咏出了新的韵味。而题目的“咏梅遥寄友人同勉”限定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这就有了避熟就生的陌生感。

      再看福建诗人王翼奇的一首《梦登岳阳楼得句》:

      巴陵胜状昔年闻,云梦潇湘此吐吞。

      也拟登楼问忧乐,不知谁是范希文。

      这诗,题为《咏岳阳楼》也无不可,可是作者用《梦登岳阳楼得句》也明显有避熟就生的用意,而且着一“梦”字就有虚实莫测之韵味,为作者的冷眼审视时下腐败成风社会乱象提供了一个进退两便的立足点。如果你浏览一下作者的诗词作品目录,你可以发现,这位诗人喜欢用一些叙事体的长题目,比如《括苍山中夜读李贺诗 》、《金陵薄游归武林后漫成一律寄白下友人》、《杭州马坡巷谒龚自珍故居》、《杭州马塍与魏新河寻姜白石葬处未得时杜鹃花盛开》、《象山花岙岛吊张苍水兵营遗址》,等等,这一类长题目的作品特多。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些啰里啰嗦的长句子作题目?原来,题目的定语越多,空间就越小,这就容易用题材空间缩小法获得避熟就生的写作效果。诗作一看,就是自家面目,不与人雷同,粗略一观已独具特色。

      湖南诗人熊东遨的一首《癸未元宵前二日友人约赴浙南看山车中有作》用了一连串的定语,题材所缩小的空间,保证古今诗词绝无第二首可以雷同者:

      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

      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

      月道亏将满,山应翠覆苍。

      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

      这首五律的诗题,时间限定:癸未元宵前二日;地点限定:浙南之山;情节限定:应友人之约赴浙南看山;写作方式限定:车中即兴吟咏。这一系列的限定便给读者一个强烈的感觉,这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人无法重复,自己也不能重复。诗的好坏姑且不论,仅此诗题的新鲜感、陌生感、趣味感,已先夺人眼球。

      天津诗人江婴的一首《闻故乡淫雨为灾江淮泛滥然救灾中公款大吃大喝之风犹未稍减愤而歌之》,在题材的把握上一样用上同一种办法,把题材限定于一个较小的空间,其诗曰:

      粤鲁川苏集一餐,圆台方桌满杯盘。

      鱼虾自是江淮好,水困灾民酒困官。

      此诗若用《救灾途中》为题也无不可,但作者把据以激发愤慨的具体事实都详尽地植入题目之中既可通过题材具象化缩小诗作空间造成避熟就生的效果,又可在题目上突出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一举两得,让读者印象更为深刻。

      再看四川诗人陈仁德一首《鼠年将至,鼠患方烈,不可无咏鼠之诗也,因赋此》:

      官仓有鼠猛于虎,尖牙森然利爪舞。

      双目如电黑尾摇,短须似针腥舌吐。

      巨口大张比长鲸,贪物掠财不知数。

      妇孺无粮健儿饥,日暮山空闻野哭。

      淫威能令群猫降,白猫黑猫甘为伍。

      自言踞此数十年,先辈凿洞颇辛苦。

      江山代有鼠成精,代有鼠辈掌门户。

      可怜官仓耗将空,复向它山觅替补。

      爪牙所至尽成灾,肆虐不怕人天怒。

      哀哉鼠患遍九州,举头何处是乐土?

      吁嗟乎,举头何处是乐土?

      这是一首针砭世俗、讥讽时政的古风,诗人借咏鼠之吟刻画当今“鼠患”之猖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纲纪乱失、贪腐公行和邪恶张势的愤慨。从题目来看,也属于“只此一家”的自家特色。作者将自己的写作动机、写作目的植入诗题之中,这也有“避熟就生”的效果,这种类型可称为题材贴近现实法。

      题材贴近现实法,不但有从大量雷同或同一的题目中游离出来达到避熟就生、抢夺眼球的效果,而且有引领读者快速进入作者思维空间、准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作用。

      上举陈仁德的诗词专集中,就有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诗作,仅从题目上就可以把作者从其他诗人中分离出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贴近现实的题目,既有别于人,也有前面所说的缩小空间范围、让诗题指向一个较小的切入点的作用。例如,《除夕前二日由巫溪经小三峡赴巫山舟中即兴》、《偶逢插队时友人》、《送巴山兄移居山东四首》、《大刀歌》、《文革四十年祭四首》、《日本汉学家鬼头有一教授来信告将于明年率团重访忠州,欣喜之余,以诗寄之》、《万州客居感兴四首》、《街市归来》、《梁上泉万龙生蒲健夫三君子为拙著《云气轩吟稿》赐序跋,赋此致谢》、《呼和浩特街头夜饮》、《与成都自贡诸诗友茗饮重庆叙旧茶楼,楼即陪都空军俱乐部旧址,凭窗俯看当日珊瑚坝机场,已荒草丛生矣,启宇兄诗先成,谨赓原韵》,等等,举不胜举。作者曾说,“我们今天的诗词写作,面对着比古人丰富得多的题材,社会大舞台给我们提供了千姿百态的新面貌,有着取之不尽的元素,这一点我们比古人幸运多了。这正是我们创新的广阔空间”(《我的诗词创新尝试》)。从现实生活中拾取题材,将现实生活的气息巧妙地渗透到题目上,这也是避熟就生的一大窍门。

      当代能从现实生活中拾取题材并写出好诗者,首推湖北诗人聂绀弩。像《嘲王子夫妇怕冷》、《过刈后向日葵地》、《排水赠姚法规》、《嘲王奇赶车》、《拾野鸭蛋》、《地里烧开水》、

      《放牛三首》、《清厕同枚子二首》、《锄草》、《推磨》、《搓草绳》、《伐木赠懂汉芩》、《刨冻菜》、《挑水》、《削土豆伤手》、《脱坯同林义》、《割草赠莫言》、《背草赠李泽传王海》,等等,尽从细微处见眼力、注精神,生发出诗情画意,创作出空前绝后的诗篇,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在北大荒劳改期间的生活琐事,搓草绳、锄草、刨冻菜、挑水、削土豆、地里烧开水、给人送饭、路上遇狼、夜派看马、放牛、割草、排水、伐木、割麦、拾野鸭蛋、熏肥,所有那些杂七杂八的劳务干活,都被聂绀弩收拢在自己的笔下,吟成绝妙的诗章。你从《清厕同枚子二首》的题目即可嗅到一股前人所无、今人不写的诗文气息:

      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下雨潇潇。

      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稠稀一把瓢。

      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

      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便肯饶。

      从又脏又臭极端恶心的景象中,能吟出诗意来,这便让人叹服不已。而聂绀弩诗的独创性也就体现在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歌咏上。正是这些普通的劳动事物,往往使人们失去对它的关注,成为世人遗忘的角落,更难以成为文人墨客泼墨挥毫、俯首高吟的创作题材,而聂诗正好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侧面挖掘出时代的情调,让特定的情感风干在时代的烙印上。“我以我诗行我法,不为人弟不为师。”(《答钟书》)这就是聂绀弩诗作的独特性,其避熟就生的写作题材,往往正成为受人追捧的最大亮点。

      诗是诗人取材于生活,体现生活和感悟生活的精神产物。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风雨沧桑,会遭遇各种挫折磨难,诗关注个体,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与未来,其聚焦处就有人性的光辉,有民众的苦乐,有社会的多彩面,有现实的拼搏声,有未来的梦幻图景。诗人如果努力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细小情节,用心灵或情感的放大镜,把它放大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题目或者内容,就会有避免雷同、避免互相重复、避免千人一面的陌生效果。比如,邯郸诗人栗泽甫的《菜市场见闻》捕捉的就是一个细小的情节:

      莱叶捡来犹带泥,夫妻下岗一何凄。

      但忧邻里传闲话,每每逢人说喂鸡。

      这诗写的可以说是极小的琐事一桩,但诗题已先引人注意。菜市场的见闻,那种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的邋遢地方,如何能有诗意?在没有诗意的地方寻找到诗,这就有陌生感了吧。再读诗文,首两句平淡无奇,须是读完正待噗嗤一声笑出来时却不知怎么也笑不出声音之时,才感受到了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作者看似冷眼旁观,丝毫未露声色,却是用一支幽默之笔,把当代始有的下岗工人的艰难生活和忧馋畏讥心理表现得入木三分。诗人同情底层人民疾苦的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浸透于字里行间,读来心灵无不为之颤栗不已。这便是好诗。

      再看上海彭璞一首《空巢老人除夕无眠》绝句,诗题已见当代特色。空巢老人,是从上世纪八十年始外出打工潮席卷大半个中国之后方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而除夕无眠不关男女爱情而与空巢老人结体便有自家面目了:

      世间谁识老人心,鱼肉金钱未动情。

      彻夜无眠非守岁,欲听儿女叩门声。

      一位留守“空巢”的老人,除夕夜食不甘味、眠无睡意、通宵达旦盼望着儿女儿媳回家的可怜情景,同样让人唏嘘不已。这也是题材贴近现实生活而避熟就生的好作品。

      从这首诗来看,除了诗题的贴近现实而有了避熟的效果,就内容而说,还有正面不写写旁面的技巧。诗文写的是一位空巢老人,但涉及的是数以千万计的打工家庭。在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比这字面上没有提及的更多深层次的东西。打工者的艰难处境,诸如春运买车票之难,过年凑不足回家的路费,以及可能工钱被老板拖欠、或者年底赶货加班放假太迟等等,都有可能招致打工者除夕夜回不了家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打工者自己本身的问题。总之这些都是更深层次的隐藏着的问题,作者不从正面切入而从侧面迂回,这正是传统诗词尤其是七绝的一大特点。正如刘熙载所说的,“绝句取径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 诗概》)。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这诗就有深味、有余味。这位老人空等一夜而绝望伤悲,读者便可结合当今打工人的种种艰辛、种种苦难去深化作者没有说出的涵义。

      不是每一位诗人都对现实中的某一个细小情节同时投去关注的眼光,不是每一位诗人都能从生活的浪花中观察到阳光的色彩,是以,越是贴近单个现实生活的诗,雷同者少,面目相似者少,阅读时的陌生感就容易凸显出来。

      诗评家们常说,诗词应该离政治远一点,离生活近一点;离古典远一点,离现代近一点;离物欲远一点,离心灵近一点。还应该加上一条:离别人远一点,离个性近一点。

      个性化,也当是避熟就生的一个途径。诗是本性之灵气、心潮之血液、意象之泉水的浑然流泻与喷发,是灵感喷涌的词语表达。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是个人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是个人深思熟滤后的奇思妙想,是生活经验而凝聚的智慧结晶。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在灵感没有袭来之前,诗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来。因此,或许真正的诗从来都不是刻意要表现什么主题与思想,更不能事先按照一定的理念设定画面而加以表现。真正的诗,也许只是随着灵感的喷发而冒出来的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句子罢了。但无可否认,诗只有将翻腾的激情通过心灵的感悟和过滤,才能达成理性的高度。因此,将瞬间涌出的灵感纳入个性运行的轨道,使得每一首诗,都成为他生命整体的动态反映,成为他精神追求的组成部分。而他每一瞬间的情感迸发与人生感悟,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一个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设法保持创作瞬间的个性感受,也是区别他人、区别前我的有效途径。沿着这一途径,诗作的陌生感就会永不枯竭。

      自号“书生霸王”的平民诗人赵缺,是“新国风”现实主义诗词的开创者,尽管其诗词作品并不被人看好,却是以贴近现实和彰显个性而独具一格。这种个人风格十分突出的平民诗词因其眼光向下和身处底层,大量创作的作品均有生活气息浓郁和题材新颖陌生的特色。举如,《于盗版书摊见淫书‘民工艳遇’,有褐衣者翻阅良久》:

      久读街灯暗,津津且忘家。

      奇文翻似水,小字乱如麻。

      饱暖奔天下,风光隔海涯。

      今宵疲惫后,得否梦桃花?

      这种题材如此贴近现实生活和诗文内容如此浅白的律诗,独一无二,只有赵缺敢写和能写。下面这首《屡闻矿难而有感》亦然:

      薄奠权浇酒一觞,迩来此事渐寻常。

      欲争抚恤亲人闹,仍赴阴森工友忙。

      客里谋生原有梦,田间困死更无偿。

      拼将十亿平民血,赢得万夫奔小康。

      原来中国改革总设计师所策划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美妙图景,是包含着以大量矿难为代价的惨象充当底色的。用“十亿平民血”造就万家大富豪,这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所愤慨不平的社会现实。这一层现实性与实质性折叠在一块的厚味,读来震撼人心。也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诗作的陌生感,来源于现实主义创作立场。作者主张“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作者说,“不能以真实生活为题材,我们就必然失去在真实社会中真实生活的读者。于是,我们只能在互相赞赏,互相推许中麻木地曲高和寡着。”

      你想,如果我们当今的诗人都满足于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满足于“在互相赞赏,互相推许中麻木地曲高和寡着”,又如何能写出避熟就生的好作品来呢?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0) 查看   收藏(1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