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留取残荷   0岁
  • 注册日期:2014-02-26
  • 最近登录:2024-04-24
  • 粉丝人数:30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当代诗词创作瓶颈及作品漫谈(5.24)

留取残荷 发布于2017-05-24 20:49   点击:2577   评论:0  
当代诗词创作瓶颈及作品漫谈(5.24)

中青诗联网Q群讲座 5.24

熟悉我的评论风格的人知道:1我向来直接率真,不喜欢客套虚语;2我的一切思考均围绕当代作者创作处境而展开。

我保证以下是个人思考成果,但不保证它会被每个人喜欢和接受。欢迎有质量的质疑和探讨,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加我QQ751739433或者微信liuqucanhe4041私下交流探讨。

第一部分

一、网诗发展脉络

中国诗歌历史非常悠久,而网络诗词的发展史不足二十年,尽管时间不长,但还是有必要回顾一下。这样我们可以明白,网络诗词是从怎样的一个基点上逐渐开枝散叶的,进而探知当代诗词的得失以及创作困境。

一、网络诗词史的发端

1、网络诗词史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留学生办的众多电子刊物。上面零星有一些旧体诗词(有些还是古人的)。其中学者方舟子堪称网诗史开创者之一。目前可找到他于1993年发布于网上的两首七绝。

2、网络诗词随后进入BBS时代,时间在1997年前后,知名的BBS包括北大未名、复旦日月光华、上海交大饮水思源、网易BBS等。其中胡马、容若等较为知名。

31999年下半年,诗韵雅聚论坛聚集大量诗词作者。火爆程度或不亚于随后的天涯诗词比兴。在2001的时候,稻香老农将清韵诗韵雅聚自1999612000531两年间的故事编成了《清韵演义》软件,可见一时人物与热闹场面(知名人物有阿夏、伯昏子和白衣卿相等)。

4、比诗韵雅聚成立稍晚的天涯诗词比兴(199911月)成了今日众所周知的水泊梁山。原因大约有三:一、作者数量多;二、风波不断;三、天涯论坛较为知名且各种制度更为正规。

客观来说,2000年前后的网络诗词几无可观之处。所以在当时格律稳正者就可以算作高手了。即使当日被盛赞的容若的作品,今天回头看,也实在一般,属于当今网上一抓一大把的那种。然而在当时,却不能不说是最顶尖的了。这也是为何碰壁一出,网络作者震惊不已的原因,因为实在过于杰出,仿佛不属于那个时代。苏无名点将录如此评价:“碰壁出,莫不尊碰壁。古风一格,狂飙突起,元气淋漓,沛然莫之能御。然格律诸公,亦未能销碰壁之影响。受其沾溉者甚多。自日下、江左、西蜀、岭南,莫不争欲见之,网中罕有不奉碰壁诗为圭臬者。”概言之,除了极少数作者如碰壁一现身于网络时,就已经风格鲜明,功力深厚之外,多数人都是通过网络的聚合作用相互切磋,互为师友地帮带、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即如嘘堂、李子也无例外。所以,苏无名认为2000年的天涯是为网络诗词史的开端,也不失为一种简明的切入方式。

5、诗社本是一种有着古老传统的诗人们聚合、交流和互壮声势的方式与平台。随着网络的发达,线上线下已密不可分。许多作者在网上发起,最终形成网络诗社,同时又推动线下交流、互动,——也有的是在线下发起,但通过网络发展壮大的。其中,较知名的诗社有:留社(2003)、芸香社(2010)、江右诗社(2006)、居庸诗社(2005)、铭社(2007)、承社(2014)、唐社(2013)、吴门诗社(2014)、翠微吟社和为社(2015)等。

基于上述介绍,网络对于诗人的熏陶培养贡献巨大,在90年代以前,尽管不乏优秀诗人,但由于平台和话语权的丧失,因此老干体大行其道。直到网络出现,诗人大量聚合,深度互动,一方面上接风骚雅正传统,一方面思考如何开拓新局。假如没有网络,就不可能涌现如此众多的不同年龄层的诗人词人。诗坛也将比现在沉寂得多。

二、诗派划分及得失

有两种划分方式:

①按风格及诗词观可划分为:传统派,中间派,实验派。实验派人数并不太多(水准较高者不过二十人左右),但影响力巨大,网络阵地主要有今天、光明顶论坛和贴吧等,成员主要有:白小、响马、嘘堂、杨无过、李子、独孤食肉兽、异人、杨弃疾、金鱼、无以为名、添雪斋、高树晚蝉等等(非完全列举)。传统派人数最多,成员、阵地举目皆是,其名声最著者当为持社、留社诸子(但嘘堂也在留社,可见留社亦非全然传统),风格上,传统派中仿清季沉郁苍老之格者为最多,流响亦最广。中间派侧足其间,不废传统,留心实验,较传统派更思求变,较实验派更为审慎。但传统派和中间派之泾渭颇不分明,许多作者在中间来回摆动(例如鄙人)。

②按活动或者发表、交流场所划分。这里可引述诗友披云兄的概括:

当代诗词的写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圈子:一、在《中华诗词》《江西诗词》《难老泉》等纸质媒体发表诗词的中华诗词学会系统和各省诗词学会系统中的诗人,其中声望较著者如江西省诗词学会的胡迎建先生、湖南省诗词学会的熊东遨先生、四川省诗词学会的杨启宇先生等。这个圈子多“老干体”;二、在故乡网诗公社、诗三百论坛、中国诗歌网、光明顶、菊斋等网络论坛发表诗歌的诗人,这个系统人员构成上极其芜杂,风格与水准也千差万别。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莼鲈归客、胡马、嘘堂、碰壁斋主、李子、响马、伯昏子、李梦唐、胡僧、贺兰雪等;三、高校及各研究机构中的部分诗人,如傅义先生、刘世南先生、陈永正先生、钟振振先生、熊盛元先生、邓小军先生、段晓华先生、李舜华先生等。这个群体风格各有差异,但整体水平极高。

嘘堂曾说“当代诗词在网络”。后来又说:“舍网络,文言诗词几无可观,断无出路。”对于这话,或有人以为说得太过自负。但我们必须考虑到此言的语境,即在嘘堂的观照中,“网络是诗性/自由精神的保障,严格意义上的当代文言诗歌批评与理论思辩亦由之而生”。或者说网络象征着一种开放的嘘吸古今、吐纳中外的胸襟和格局。然而,要实现现代语境的书写,没有开阔的胸襟和更大的眼界是不可能的。

三、当前创作瓶颈

知乎上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现代人是不是写不出古体诗词了?如果说一味地模仿,那么只有形而没有真意,只看到满篇的愁啊忧啊。但是如果把现代的放进去,看到动车高铁飞机什么的总不是那个味道啊。。。。古体诗在现代应该如何传承?

我的回答是:

当代诗词的确遇到瓶颈,为什么?

一百年前,鲁迅胡适毛泽东等人奠定了现代白话的话语体系,随后对这套体系不断完善。

与此相应的是,诗词的话语几乎没有变化地搬到了二十世纪。

由于建国后中国很长时间内还是一穷二白,观念跟封建社会比还不是那么大,诗词那套话语体系还是像模像样地走过来了。

然而,进入二纪后,世界变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在衣食住行以及思想观念上方方面面都和先前有极大差别。

诗词的以前那套话语体系还管用吗?管用,但是适用范围越来越有限。设想一个人再用陶渊明和李白的腔调写诗,我估计会被人笑死。类似比较隔膜的模式还有同光体。

天变了。

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话语体系去描写这个特殊时代下的心灵以及心灵关系。所谓我们,那多半不是一个人或者几首作品就可以实现这一设想的。

回顾魏晋六朝和唐诗的发展史,可以知道在唐代边塞诗达到辉煌之前,从曹植开始,有大量作者在这一题材上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没有这些尝试,就不可能有唐诗的繁荣。

第二部分  网诗精选解析

一、传统风格

秋雨连绵,庭中桂花亦放

秋霖无事淡洇黄,闲昼时听淅沥长。

爱向木樨窗影下,坐吟古卷有奇香。

影子情人:这首诗的作者象个天才的艺术家,他的视觉、听觉、嗅觉是打开的,敏感而唯美。全诗画面感又很强。

小楫轻舟:秋雨画面,有声有色,有点有面,从前两句大背景到后两句人物行为特写都很融和,古雅清淡。只是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略觉渲染不足,可以通过渲染让秋气进一步透出纸背,使读的人得到浸润。“洇黄”是雨染黄了桂花秋色。这首绝起句很好,意境佳绝,诗人笔下的秋不是萧疏寂寞,而是闲逸雅致的。

宣城吟客:第一句,看,空间。第二句,听,时间。“无事”是心现状态。“淡洇黄”是视觉。

残荷按:诗人感觉往往空灵飘忽而来,你们要用细节使其定格。定格,就可以仔细回味。视角即心灵窗口。你们要学会从细节打开诗的意境,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们要从题目就开始留意,标题这两句话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要注意一首诗它是有基调在的,这首诗整体的基调就是一种闲淡的风格。雨中花开都被作者留意到,说明作者的心是很宁静雅致的。一个太热闹的人是不会注意到这些东西的。

“洇黄”这几个字用得很好,这首诗的整个布局用笔都是非常有画面感的。“无事”也是反应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词。这几个词就把整首诗的基调奠定了。这一句是很有活力,很有神韵,有概括力的。

“闲昼”一句是继续的渲染,“闲”说明人的状态,“时”和“长”都是描绘秋雨的细小连绵。这既是对秋雨连绵的一个概括,也借此带出了主人公。第三句由秋雨、桂花过渡到人,情景进一步交融,这也是写诗的一个重要法则。“爱向木樨窗影下”这个直接将人和景结合起来了。雨天安静,让人心也变得温润。桂花这是一种安静宁和的力量,生生不息的活力。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觉得“有奇香”。这首诗意境徐徐生发,有闲静的人,有温馨的景,是一幅安静自足的画面。

恋尘古风:师傅说每一首诗是有基调的,我觉得很在理,按我个人总结,这种基调除了是一种感情基调之外还有,诗词的内在逻辑,这就跟人的联想是一样的,一首诗总是有一个中心的,无论是内在的感情,还是外在的因果,都应该是统一的。

凬三:有人是内心与世界一体,有的人是真喜欢那种玩味的感觉,也不是刻意,就是作者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残荷:这就是艺术化的生活,基调控制,逻辑推进,都要留意。冷场就是基调变了,脱节就是逻辑出了问题。

《读<秋笳集>有感之一》

于文政

彤云冻雪浮龙碛,黑水寒涛接虎丘。

鼓枻漂萍沧海日,听笳卧荐大荒秋。

百年犹忆三丹凤,万里谁驯一白鸥。

不屑科名劳浊世,原知功业仗清流。

《读<秋笳集>有感之二》

于文政

十丈黄尘五国寒,穹庐灯火夜偷安。

鱼鳞川外归鸿晚,驼鹿山前策马难。

圣主未言空献赋,故人无信可弹冠。

平生早悔功名愿,何处春江是钓滩。

《读<秋笳集>有感之三》

于文政

白草黄沙日半沈,胡疆朔漠薄云阴。

羊归塞上苏卿泪,雁渡天涯李相心。

故国余生因拍案,衰亲多难只沾襟。

我今偶遇松陵叟,犹问君碑底处寻。

《读<秋笳集>有感之四》

于文政

二十三年事可知,情同梦得不同时。

秋风湖海龙吟渺,夜月关山雁讯迟。

半世已承贞观力,九重犹仗纳兰为。

衹今惟有江南泪,尚为吴君恸一悲。

残荷:于公诗甚工整,然套路太熟,新意不多。“故国余生因拍案,衰亲多难只沾襟”一联凄婉。

当然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批评太过严苛。不过希望大家注意,这样的论断,是我对于先生诗进行整体观察后的结果。换言之,于先生这样的作品太多,以至于他的作品和古人的区别度非常的小。所以,我并不是截然地反对写作这样的作品,而是希望我们的创作有更加丰富多样的面貌。

当然,在有些题材上,采取传统风格效果还是很好的,例如下面描写天津爆炸事件的两首绝句

渐敛哀肠泪不潸,斜阳寸寸没西山。

人家笑语推车过,自把吾儿旧照看。

残荷按:此首虽依旧从父母着眼,但显然时间推移较久,故曰:渐敛哀肠泪不潸。然余哀不止,因为人家笑语推车过,——别家孩子推着父母出来转,自己只能把看儿子的照片了。这是写一种无法随着时间消退的悲痛。

稚气犹存已阖棺,白头清泪若为弹?

何如未有英雄处,天下苍生各自安!

残荷按:个人特喜后两句。若为,怎堪意。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 衡山 与 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二、实验风格

菩萨蛮

繁华梦住高楼里,陌生人海中推挤。世界像霓虹,表情时不同。

离奇之故事,看惯无一字。遗忘的村庄,亮着灯的窗。

这个作品实际上有两个视角,一个是村庄一个是城市,始终是在这两个视角里来回摇动。当然对城市的视角更多。

上阙写城市,你看他一开始说“繁华梦住高楼里”,就跟现在老说的“中国梦”一样对吧。大家进城,实际上是怀着梦想的,这个梦想当然很简单,幸福富强,这是人的最基础需求。但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这个梦是很艰难的。因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每个外来者是有风险的,有压力的。所以说“在陌生的人海里拥挤”。又说世界像霓虹,表情时不同。描写了一种难以把握,有些落寞惆怅的心情。

下片,离奇之故事,看惯无一字。实际上是作者的感叹。但是他没讲明白,所以你们理解起来会有些费劲。离奇之故事就是因为陌生城市风险,有压力,会产生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看见或听见很多这种事情,但是作者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

遗忘:什么意思?打工仔是弱势,留守者是更弱势,所以说遗忘,就是没有被关注,无话语权。

离奇这句,其实太泛。总体这词并不太成功。为什么?不深刻,不具体。老杜写石壕吏,就好在具体。用一个具体事件来映照时代。表情句也不够具体。

笔触不到位,譬如过片说离奇故事,读者看到就觉得突兀,——假如这首词是从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入手,也许这种感叹会更自然,更感人。所以前后要有配合。跟建筑一样,各层作用不同。

结尾倒是打动我。为什么?遗忘的是虚的,但灯是实的,虚实结合起来。

概言之,《菩萨蛮》是金鱼的作品,八零后,很年轻的东北作者,网上有一定知名度,尽管有知名度,但有一些作品是不成功的。这个菩萨蛮,他的本意是要写老杜的三吏三别一样,三吏三别不外乎是写民众的痛苦,金鱼的菩萨蛮是写是写那个时代。以前没有那么多打工仔,也就是这二十年改革开放后才有的。写打工仔,他们是有农村背景的,写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挖掘得不够深入,所以说不能打动我们的原因就在这里。他很可能很多具体东西没搞明白,他应该怎样去写,笔触也不到位。当然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他身上出现。

我们可以看看另一首写城市感受的作品:

即景

楼群斜照似微温,半坼杏花春几痕。街角公车行缓缓,陌生城市欲黄昏。

同样写城市,你们自己比较。这个绝句所以更好。它就写出来面对城市的复杂感觉,很微妙。金鱼那个摆了一堆东西,但效果一般。

上述作品可能整体比较容易读懂,现在加量不加价,找一组比较难的来看看:

①飲酒

白鳥泊微瀾,沙濁春江缓。捕雨夢一斛,好貯霓燈滿。持之勸人歌,且誄山川遠。空牆久不言,枯燃玻璃盏。

大城鱗皴久,嵯峨巨骨成。燒結鵰翎色,荒穢四極冰。醉者濡其翼,遙舉誓於征。摘雲調玉屑,蹕路捕長鯨。物誘誠可噬,癮脫亦可烹。子彈沒於鏡,時針漾其聲。

②周穆王

累塊撐穹窿,積蘇構囹圄。蘭膏燭粉壁,明堂陷一寤。莊嚴夕宴酣,臠肉垛幽怖。影悸杯揚羽,蹈節歌長鑄。朽壤軀可焚,蚊睫魂可駐。不見化人來,惘極自回顧。

辭觞整武貔,勒石別荒服。甲馬動岩阿,赤旌十二纛。飄淪日搖搖,癡骸生銅綠。歌酒不可娛,狂慧未能戮。幸得偃師來,長揖爲君祝。自言極造化,製械充臣僕。膠革爲肌膚,漆木築軸輻。倜儻爲君舞,靡曼看不足。展袖爲君歌,巧笑瞬其目。奪志忽意眩,交睫鬼夜哭。奄忽天正雨,空殿爍朽燭。牆溼綵衣霉,撫面亦腐木。無眠徒坐忘,白狼啖白鹿。

这组诗我开始也读不懂,后来和弟子及诗友探讨了很久,才大概理清了眉目。一首一首来看:

白鳥泊微瀾,沙濁春江缓。形容饮酒感觉。捕雨两句令人费解,夢一斛说明主人公有很多想法思绪。且誄山川遠,誄说明是祭奠反思。枯燃,说明是一种枯寂惘然的愁绪。整体个人感觉偏于干枯。

飲酒两首对照看,对于解读“大城鱗皴久”会有帮助。“大城鱗皴久”四句实际上是故我的意思,故我是什么样的?鵰翎色,四極冰,通过感官来刻画描写。醉者濡其翼,说明对故我的不满,对存在的期待。摘雲調玉屑,蹕路捕長鯨,玉屑大概是捕杀的诱饵,不过为何如此,或者有典故,但我不知道。長鯨即大鸟,因为可以与鲲鹏转化。有意思的是后面两句——物誘誠可噬,癮脫亦可烹。这是反思,是提炼。物誘当然指外物的诱惑,这句是逐物而丧其本真的意思。那为什么说癮脫亦可烹呢?我理解瘾是执念意,没有了执念,人生由此失重,存在丧失意义,这样的生又何异于死呢?

总之,第二首对存在的拷问,我认为与陶渊明的饮酒诗以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写法的内核源于西方哲学。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代语境的书写上,我们需要重走晚清诗界革命的道路,再次打开眼界,再次借蛋生鸡。

周穆王两首呢?

所谓周穆王,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衣冠虽古,但内核却是有着现代反思精神的今人。第一首多处化用《列子·周穆王》里面的句子。囹圄,幽怖,可焚说明了对存在的反思,进而使得“不見化人來,惘極自回顧”的惘然与古人不复相同。

第二首用语要更华丽些。辭觞整武貔,勒石別荒服。甲馬動岩阿,赤旌十二纛。说明武功之盛。可是,“飄淪日搖搖,癡骸生銅綠”,这是典型的李贺式的转折。当日辉煌,今日若何?幸得偃師來,長揖爲君祝。自言極造化,製械充臣僕。械可以理解为现代文明尤其是现代科技。巧笑瞬其目,不难联系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诸语。奄忽天正雨,空殿爍朽燭。这是反思后的感受。無眠徒坐忘,白狼啖白鹿。结得惊心。徒,说明徒然以及对眼前的世界无能为力。

总的来说,这四首我最欣赏的是最后一首,意足神完。

结语

诗词应该有多个面向。传统的道路不是不好,而是在现代语境看来,价值和适用性越来越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诗词以及相关的诸多套路、腔调(同光体是众所周知的一种)进行反思和剔取,绝不能盲目敬畏和因袭,只有这样,时代坐标性的诗人和作品才有可能出现。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也使得传统疆域的固守越来越难,价值也越来越小。

谢谢大家,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

残荷知乎诗词答问:

https://www.zhihu.com/people/liuqucanhe/answers

当代诗词精华录:

http://www.psqy.net/thread-45030-1-1.html

城市诗词三百首:

http://www.psqy.net/thread-31933-1-1.html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