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清风更俗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6-11-18
  • 最近登录:2024-04-06
  • 粉丝人数:14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

清风更俗 发布于2017-05-19 22:20   点击:5480   评论:1  

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为诗歌的思想表现服务的,其艺术特点主要是通过诗歌的体裁格式、语言艺术、修辞手法等外在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篇幅上的短小精悍,语言上的高度凝炼,结构上的分行排列节奏上的韵谐,情感上的意境优美等外在形态则是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要求。特别是古典诗歌讲求合辙押韵、对仗,现代诗歌追求的自由、开放以及浓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和形式上分行排列,更是将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1)语言高度凝炼,篇幅短小精悍。

诗歌的体裁格式决定了诗歌的篇幅短小,字数有限。

由于诗歌是着重于抒情的文学体裁,体裁格式所决定的篇幅短小、字数有

限使其主题表现既不能如散文般用大篇幅的语言文字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以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也不能像小说样用更大的篇幅的语言文字进行细致的形象塑造、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以实现作品的思想主题;诗歌必须采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诗歌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必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诗歌语言高度凝炼的根本要求是语言暗示语序倒置跳跃自如;字句凝练成分省略词性转变。语言暗示语序倒置跳跃自如强化情感、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字句凝练成分省略词性转变则是诗歌凝练简约诗句硬朗坚实、词句表情达意的需要。只有尽可能地提高字词中含情的浓度,凝炼诗歌语言语序及字词字句,将所抒之情尽可能地浓缩在最少的字句中,才能够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高度凝练,短小精悍,是诗歌艺术表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如杜甫凭吊武候祠的诗《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仅仅十四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三顾频频天下计”是写诸葛亮隆中献策、出山辅刘,“两朝开济老臣心”写诸葛亮在辅蜀两朝的一生事业中功勋卓著,鞠躬尽瘁。这里虽然没有具体描写诸葛亮的一言一行,却热情地颂赞了他自隆中献策起,至六出祁山、军中病死的毕生功勋事业,含介了他与刘备父子的亲密关系以及在蜀国中的地位、作用和对蜀国、刘备的赤胆忠心。

又如鲁迅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挚友许寿裳的诗篇诗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诉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的射中和自己远离的祖国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情景感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则是寄语寒星转达自己对祖国同胞的,是同胞感觉不到的,而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以示对同胞和祖国的敬意。轩辕即黄帝,这里表示祖国和人民。

鲁迅《自题小像》短短二句话,二十八个字,既交待了自己远离祖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情景和自己思念、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又表达了自己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和意志。特别是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其语言字句上的高度凝炼“画龙点睛”般地将诗文《自题小像》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主题表现淋漓尽致,使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体现了青年鲁迅鸿鹊之志和毕生矢志不渝奋斗的人生格言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凝炼、壮美诗句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一个民族志士澎湃的心,激荡着一个伟大国家的民族魂,激励着当代以至历代的华厦人民特别是亿万青年为祖国献身

再如赵朴初先生悼念周恩来同志的诗句“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诗人没有将周恩来同志的功劳作具体地描写,仅用“无私”二字,就高度地概括了周恩来同志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以及生涯中的巨大功绩和蕴含着的许多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件;诗人也没有将周恩来同志的威望作具体地描写,仅用“不矜”二字,就清楚地揭示了周恩来同志在党和人民中的崇高威望。

赵朴初先生“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仅仅十个字,不但赞颂了周恩来同志高贵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格,而且道出了一个普遍真理:真正的威望是在无私不矜中建立起来的。

以上诗例说明尽管诗歌的篇幅短小,字数有限,并不影响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影响诗人的喻景抒情和述事言志。高度凝炼的诗歌语言,短小精悍的诗歌篇幅可以极少的笔墨、精炼的语句描写社会生活,刻画艺术形象,抒发真情实感。

2节奏鲜明有序,谐韵美。

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礼乐记》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外在节奏是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要求,内在节奏则是诗歌思想情感的具体表现。只有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协调一致了,诗歌才会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情感真挚,具有音乐美的感受

诗歌的节奏源于人类的劳动节奏。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协同动作、减轻疲劳和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常常按照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动作上伴以均匀的唱声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这便是最早音乐节奏的来源。当文字产生,原始人把这种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和音响与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时,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我国汉代辑成的《淮南子·道应训》里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历史的事实说明诗歌的节奏,决不单纯是语言本身的节奏,它是伴随着劳动过程的节奏和音响而产生的,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用以组织生产和相互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语言文字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情感、想象意念以及诗歌结构形成、组分,各种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变化,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强烈鲜明,要求更加细腻有序。

音韵指抑扬顿挫的和谐声音。汉语语言文学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韵学等学科。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和历史,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要求和术语、定式,继承这份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是华厦学子的共同责任和任务。音韵学是专业学者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对于诗歌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论是读诗或是写诗,知道一点基本的韵撤知识,了解和掌握格律诗的平仄要求,能够对着词牌把握住律诗和词的节奏,就能够基本满足诗歌的鉴赏和习作需要了。

诗歌作品中音韵具体地说是指诗歌作品的音节韵律。诗歌的韵律主要包括节奏、音律、韵脚、双声、叠韵、四声等内容要素。

诗歌节奏音律韵脚是古诗歌韵律的基本要求。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富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音,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自由奔放为主流的现代新诗中音律韵脚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诗人的情感抒发,“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的呼声日趋高涨,并取得了根本性突破,但诗歌的节奏却始终是新诗音乐感中最为重要的要求;由诗歌节奏要求产生的诗句起伏变化、语调升降回落、字词读音轻重等诗歌外在表现形式则体现着诗人情感的发展变化及诗歌内容的展现延伸。因此,就现代新诗来说没有押韵,可以成就为诗;但没有节奏,就无所谓诗歌,更谈不上诗歌的。优秀的现代诗歌有着适合于诗歌思想内容的鲜明节奏和谐韵的音乐感。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自诗经以来,无论是楚辞、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都有谱唱,且楚辞更是诗句、音乐、舞蹈三重结合之音韵美,宋词也有很多都是配舞伴乐以展示音韵之美。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得益于伟大的中华民族语言。汉语不仅是象形文字,为世界各民族所仰慕,其语言的音律优美,韵律和谐,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汉语的单音节发音,与世界上任何一种发音长度不一的拼音语言相比,节奏感都要强得多,是世界语言中最优美的诗歌语言。日本学者石川忠久就高度赞扬说:“汉诗是高级的语言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

文学,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因其语句上高度凝炼,篇幅上短小精悍,形式上分行排列,而又高度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诗人浓烈的感情,使读者闻之动心,易唱易记,更是一种精美的语言艺术。在这种更为精美的语言艺术中节奏、音韵是诗歌精美语言艺术的内在特点和核心要求。

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一首节奏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著名词作。词句全文为:“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被毛泽东尊称为“君”的李淑一,是“骄杨”(开慧)的“好朋友”、“柳”(直荀)的夫人。1933年,李淑一在丈夫柳直荀牺牲后,结想成梦,和泪填了一首《菩萨蛮·惊梦》词;数十年后,李淑一于19571月寄给毛泽东,请他指正;毛泽东看完这首词,对亲人的思念、对战友的怀念之情令其 “大作读毕,感慨系之”,于同年511日,挥笔写下这首著名的词章,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百倍关爱,感天地、泣鬼神。

从韵律上看,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下阕的“舞、虎、雨”三字韵脚对照词谱,与上阕韵脚及下阕“袖”字似乎不贞同韵,疑有“破韵”之嫌。但一向重视用韵、深谙格律的毛泽东很清楚这一点,他在1958年12月“作者自注”中明确指出:“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这里毛泽东所说的“不可改”是因为内在节奏(诗歌思想情感的表现)要求而“不可改”,即是为了不因韵害意而“破格”;“只得仍之”是因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协调统一,即意与声谐,浑然天成而“只得仍之”。可见诗为言志,既然格律是为了情感服务的,“情动绳墨外,笔端起波澜”(臧克家语),就没有必要胶柱鼓瑟了。这就是伟大诗人毛泽东的原意。

“诗为言志”就是诗意,是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所决定的;节奏、音韵是诗味的具体表现和要求。不见诗意、没有诗味的诗词句,即便合律,也无所谓诗词。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虽“破韵”,但在遵循诗词格律的前提下,根据表达需要而作点灵活变通,可以看作是其“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诗论的一种艺术尝试,同时该词又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将语言形式上的节奏因素、谐韵因素与词作的思想内容节奏、情感抒发节奏诸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鲜明的诗词节奏,增强了包括情感美、音乐美在内的诗词韵律美,使诗词的意美在节奏鲜明、谐韵之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诗味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不能不称之为节奏鲜明有序,谐韵的好词了。

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在实际咏颂欣赏中配有多种版本的配曲音乐,无论何种配曲版本或乐器配唱,其优雅之韵律,明畅之节奏,深厚之情感无不得到完满的体现;伴之舞蹈时,在翩翩起舞中的音韵之美更是使人“音语联想”,“乐韵成思”,“触舞生情”,感人肺腑。

中国几千年的词歌发展历程中,富于韵律美的诗词歌赋很多,除《蝶恋花》外,如《雨霖铃》、《临江仙》、《一剪梅》、《虞美人》、《满江红》和《钗头凤》等,都有各种配曲,唱起来都是美感十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因此,我们赏析和习作诗歌时,一定要把握诗歌的节奏,结合包括矛盾冲突、感情的起伏、人物的言行与关系、自然音响的消长等在内的生活节奏变化发展以及意象思维方法,在鲜明的、适合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节奏调动下,充分地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进而得到艺术和心灵的享受。

3形态上分行排列跳跃自如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要求。诗歌分行排列是由诗歌的语言艺术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是诗歌格式布局的要求。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样式,分行排列则是诗歌文学的体裁要求中国诗词格律中的格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所应遵守的格式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虽然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要求,但分行排列却始终是诗歌文字展现的基本形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分行排列从语言文字展现上能给读者造成视觉的观赏效果,读者明确的心理定势,使读者看到这样的分行排列形式就知道这是文学作品中的歌。

其次是诗歌节奏变化的要求。分行排列使诗歌语句中词和词间的音节停顿使诗歌的语言表述在停顿中显现出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要求,显现出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中诗歌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当分行排列将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诗句的语言表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韵脚押韵,读起来顺口,节奏感就更强,就更具有情感的色彩和音乐美的享受。

再次是诗歌艺术表现的要求。诗歌作为一种精美的语言艺术,不仅体现在诗歌语言的精炼、寓意,节奏、韵律上,还体现在语言文字展现的排列样式及组合图形上。这种通过排列样式及组合图形所体现的诗歌造型、韵律、气势和美感就是诗歌艺术的排列美。如古体律诗和绝句排列均为方阵型,逐字逐行排列,行数四或八行,行间字数相等,呈长方形,是一种规矩齐整之美,这种方阵型犹如行军布阵,威严整肃,牢不可破,势不可挡;而在现代诗歌、欧化诗歌中诗人们根据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需要及诗歌排列美的艺术创作要求进行排列设计,在分行排列的原则基础上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地创作出了许多诸如梯阶形、金字塔形及其它多种象形图案,“笔墨生动,意蕴深长”地展示了诗歌的排列美及音乐美。

跳跃自如是诗歌语言叙述艺术最基本的外在形式特点。所谓跳跃自如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叙述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文字语句的使用手法及思想内容的表现方法。

从文字语句上来说:高度凝炼、短小精悍决定了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地描写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具体的境物、事件抒发思想情感,托物言志;决定了诗歌只能运用文字语句的转换变化,描写并展现其深蕴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纵横无限的时空跨度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由于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纵横无限的时空跨度,因此诗人思想情感、意境想象都是通过文字语句的转换描写在自然过渡,跳跃自如中抒发和展现的。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除词牌名浪淘沙”的格律要求分行排列外,从语言叙述艺术上看是一首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自然过渡,跳跃自如,热情洋溢的词作。全文如下: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夏天北戴河休养工作时,在滔天白浪中下海尽兴畅游了后到寓所,意犹未尽,一气呵成写下的一首雄浑壮美与沉郁缅怀之当时抗美援朝战争以保卫我国的边疆而胜利结束,在全国范围内(除西藏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中国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全国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中呈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首词由景抒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诗人在词的上阕开头北戴河海景风貌在观景中蕴积着对人民生活、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深深情思。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由景抒发情感,由“打渔船”对渔(人)民的关切系念意喻引申到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切系念,足见诗人的情怀。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下启文中诗人对上阕结束后的发问并没有作直接回答,而是用千年前的往事即千古风流人物”的曹操当年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萧瑟秋风观沧海洪波涌动,有感而发,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作为借喻和对比;结果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虽然仍是萧瑟秋风之时,仍是洪波涌动之景,但今非昔比,社会已经变换,千年前东临碣石遗篇主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我们实现了,中国人民已经当家作了主人

浪淘沙·北戴河》中诗人通过文字语句的跳跃转换展现其思想情感的跳跃变化和诗词内的蕴积深厚。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将上阕尾句和下启文连在一起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对现实海景描写抒情之中文字跳跃到千年前的魏武挥鞭,跳跃到了曹操旷代名篇《观沧海》,这种文字语句的跳跃是诗人在对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显得情绪交融,跳跃自如;诗人上阕尾句发出茫茫博大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景引出下阕启文的怀古情怀,进而通过怀古情怀热情洋溢地歌颂着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诗句的过渡更显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意境深远,令读者阅读欣赏起来回味无穷。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