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怎样在互动中写诗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7-05-09 22:27   点击:2789   评论:7  
《五律•以诗代序》:
事几无规律,互相牵与连。凭空难造屋,坐井不知天。
要有功中艺,岂无功外泉。庸人爬格式,妙手写诗篇。

互动,是指诗友间的你来我往和话来话去。你来我往,就是互相串门,互相读赏诗文作品,互相说话谈感受。当然,扔字条,扔问候语的做法,因为基本与写诗、读诗、评诗、论诗无关,不是真正意义的互动。

话来话去,则是当诗友有具体的感受、看法、意见、信息等留下来时,能够真诚,且尽量耐心、详尽地给予及时回复,包括由此引起的反复沟通和探讨性的对话。

互动中写诗,是对诗友极为尊重的做法,不但能够加深诗友人际间的友谊,也是丰富自身写诗经验的一种很有用的手段。

一、从感受开始

1、放低身段。即,以一颗平常心,像对待自己写的东西一样,去对待诗友写的诗或文章,这样可以让自己平和下来,有耐心,有意愿地,去认真的感受自己眼里所看到的一切。有一颗平常心,也就不会犯鼠标复制这样的小聪明了。

2、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人性的需要,没有什么理由可讲。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这些道理人人都是明白的。其实,这何尝不是平常心的真实反映?平常心是人的稳定内涵,尊重他人是平常心的自然流露。

3、开卷有益。有了平常心,人才能真正踏实下来,不管看到什么,都能本着获取真知的想法,去学习、品味和感受一些别人写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现一些对自己有教益的东西就不罢休,才是开卷有益的意思。

一般来讲,当今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受过教化的经历,很多人甚至受过良好教育,只要肯于在别人的作品上停留一会,经验也好,教训也好,就无一例外地有所感受。

换言之,古人尚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今人何不?

4、提炼感受。有感受,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感受进行提炼,把提炼出的感受形成一定的思维脉络。这时感受才是清晰的,才能形成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感受的提炼,因人而异。有的人善于观察,有的人善于体会,有的人善于会意,还有的人善于反思,迁移,联想,想象,甚至逆向思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提炼感受的重要途径,方法则无外乎,归纳,分析,演绎,推理,综合等几种方式,或发散开去,或聚焦一点,总之有了途径和方法,谈些感受是不成问题的。

二、写诗

1、凝聚思维。感受有了,也找到了表达的途径和方法,这时稍一凝聚思维,语言也就像泉水一样地流淌起来。

但是,思维和语言因受制于个人表达能力的差异,凝聚了的思维有时也会像无着落的想法一样,游乎于大脑之中,而不能及时形成有效的言语。这就需要通过对语言的调整与控制,来把思维有秩序地引出来。这时,既不要期望用别人的语言来说话,也不要故意扭曲自己说话的惯常方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语言和方法是最明智的。说话自然,是表情达意最本质的东西。

2、写下感受。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日常说话的正常反映。把凝聚了的思维,按照自己个性语言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灌注于“笔端”,也就是键盘上的一个个键,感受就写了下来。

写感受时,可长可短。感受多少,要在大脑里先做一下筛选和排序,或者确定一下中心。也就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到哪里,或者让这些围着什么样的中心来说。

根据感受的不同,中心可以确定一个,也可以多个,视情况而定。当然,这里有一个面对具体对象的问题。比如诗友是否喜欢这样的互动,比如与诗友的关系如何,等等。

如果互动中不想写诗,写下感受也是利人利己的行为。不过,既然写出了感受,为什么不借势使之成诗呢?

3、调动灵感。写感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灵感的过程。灵感通常是不易捕捉的,如果只存在大脑里,说不定被什么扰一下,就飞跑了。但是,有文字留下来,每个字都可能是灵感的提示,这对接下来的写诗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调动灵感的方法多种多样,几乎什么方法都可以把灵感调动起来。毋庸置疑,这与一个人的灵感发达与否有关,不过灵感的发达是可以培养的。

灵感的产生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两个方面,这就注定它在人脑中无处不在,不论抽象的,还是具象的事物,都有可能把灵感调动起来。

最重要的灵感调动方法,是激发,酝酿,震荡和直取,以上过程就集合了前三种方法。比如,读诗读文章就可看做激发灵感,凝聚思维就是酝酿灵感,写感受调整语言就等于震荡灵感。

直取灵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方式。也就是说,一个人总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情感运动中,他的灵感积淀必然十分丰富。对他而言,灵感不过是通过什么角度,用什么样的力度去直接舀取罢了。这样说,也不意味着一点没有激发,酝酿,震荡的过程,只是获取灵感的速度和轻松程度远远胜过一般的人,看似直取而已。

灵感调动起来以后,仍然有一个支配灵感的问题。灵感是思维和情感叠加在一起而形成一种精神脉冲,最后以某种意图的方式,通过语言、能力、行为等等形态表现出来。就写诗看,假如什么都想写,是不行的,必须选好一个切入点,将灵感集中于此,然后重新确定思维的核心,让灵感充分得到进一步的调动、发散,直至再次凝聚和收结,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的诗。

至于具体怎样成诗,难以一概而论。比如可以直接和诗,形式同而内容不同,也可以内容同而角度不同。还可以另起思路写诗,从感受的一点引申,迁移,联想,想象,包括谐趣,调侃,或发散到更远也不是不可以,甚至以逆向思维与朋友互动也是正常的。

互动的意义就是彼此提高,彼此创造练习的机会,没有规定的任务。互相理解和支持,是诗友间的义务,谁因为这个而有意见,是要被人小看的。

我一般提倡从易到难。比如就将感受的整体或一部分,通过换着说话的方式化为诗,是最简便易行的,也是最容易提高的。

4、捉式成诗。对写诗而言,灵感就是诗意的直观再现,不过是从人的情感或大脑中走出来,变成了一行行文字。

这时,诗尽管是有格式的,也无非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所擅长,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形成诗的格式就可以了。

至于怎么捉式,新诗旧诗皆可,未必互动写诗总是要相匹的,怎么顺就怎么来,也都是值得人尊重的。

用旧诗,如果对格式尚不熟练的,应以古风为首选,格式自由,没有声调和韵的限制。过于重视格式,反倒会影响思路。要知道分出神来给格式一定的精力,是需要一段时间慢慢培养的,还要养成习惯,不假以时日是不行的。

用古风互动,相对就很便捷。想用格式律法,可以在事后独自推敲,改动,直至与原稿相互对照比较,得出体会,渐渐得就能领悟到这里的好处。到了一定阶段,感觉着不怎么会影响互动的效果了,便可以尝试带着一定的格式写诗说话。总之,经验到底还是需要因人而异地自己摸索的。

不要相信古风也有格律诗这样的鬼话。古风只有齐言和相对齐言两种模式,不讲究声调,韵也宽泛。诗句数量也没有限制,只是一般情况下以句数对称为宜。对称美,基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欣赏习惯。

古风重视内在音声和谐,节奏铿锵,韵律婉转,要求语义自然,语言简洁,内容质朴,格调明快,等等,这些方面与格律诗是一样的。可是,这已经与格式无关了。要讲有关,也无非在古风怎么讲,在格律诗怎么讲的说法不同而已,或者顶多关乎一下声音审美罢了。即便如此,也关系不到诗的实质。

在我看来,古风与格律诗的区别,就是一口锅里边勺子与铲子的区别,你说哪个更好,更美,更高贵,更有价值?用勺子还是铲子炒菜,不过是谁使着哪个顺手和习惯的问题。用勺子舀汤,用铲子揭锅,也无非是针对内容用哪个更合理的问题。这里没有什么好争辩或抬杠的地方,也无此意义。

尽管古风有用律现象,这与古代诗歌的自然发展和演变有关,与今人用写诗来表情达意却是无关的。写诗就是学习古人用这种美的方法,成功表情达意的规律,而不是倒退回具体的某一时代。用今人的脑瓜子想事,用古人的腿走路,直滑稽可笑。

同时,古风用律现象也与写诗者的一时想法有关,多在懂得格律诗后,偶尔在古风中用一下而已。至于用多少律,不是古风的必然特征,既不是业已形成的约定,也称不上规律。但凡能把格律诗写得熟练的人,在古风中用律是手到擒来的,这里根本没有丝毫说鬼话蒙人的机会。

格律诗才是诗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特殊现象,事实上也是必然现象,更是由于外在力量的推动而形成的一种历史现象,这样的认识才是科学的。

即使会写格律诗,也免不了在实际写诗时,由于关注不够而形成出律现象。这又何妨,叫古风不就是了?况且事后是可以斟酌修改的。从诗的本质上讲,好诗是不分古风与格律诗的。

把古风用律的偶然特征偷换为必然特征,比无知更愚蠢,是应该在“滑稽可笑”后面,加上“有病”二字的。换个角度说,写传统诗是一份传承,要坚持取法乎上,开倒车却是荒谬的。

在这方面,很多人好以经验说话,实际上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比如那些走在弯路上的“经验主义”,就是极为不靠谱的。此文末了,也会粗略谈到格式问题,仅供参考。

5、即时修改和发出。诗写完以后,还要修改一下,看看有无漏掉和错打的字,有无整体看来需要改动的字词,有无因分神不够而对格式或语言照顾不周,或者有无新的想法出来,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回手之劳来完善的。

只要认为,诗基本写出了自己要说的意思,可以暂时这样,就可以发出了。发出以后,将作品复制到自己电脑Word文档保存,是很有必要的,以便日后修改或整理。同时,也应该把互动地址,时间,篇目,诗友网名复制下来,做为记录,便于日后检索。

三、不要为了互动而互动

1、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互动写诗既然没有规定的任务,也就不应该有局限感。写诗时,要能放得开。诗友的作品是感受对象,不是指挥棒,绝不能被牵着走,否则就失去了互动写诗提高和练习的意义。

总的说,互动写诗是可以信马由缰的,当然是在读过诗友作品基础上的信马由缰,不然互动的意义也没了。这时,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都是由互动者自己决定的,无外乎还是考虑一下互动对象而已。

2、寓意,视角,视野。互动中如果只是为了各写各的诗,或者一个被另一个牵着走,那么互动也就成了窠臼,实在这种互动就没有什么必要。当然互动中配合是必要的,这种配合是建立在从内容到形式互不局限基础上的,其增加的是诗以及见解方面毫无拘束的碰撞,而不是小心翼翼的迎合与恭维。

这样,写诗就从互动中脱离了狭隘,完全可以像平常写诗那样大胆寓意,首先让诗变得有意义,有内涵,而不是只做形式上的功夫。

同时,既然需要大胆寓意,视角、视野也要从感受中挣脱出来。也就是说,对诗友作品的感受,无非是引子,必须通过感受,形成新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这就需要个人真实生活,形成举一反三的写诗习惯,久而久之诗才能有真的进步。或者说,这样写诗才是网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写诗,同互动以外的其它途径,形式的写诗,除了方式不同,场合环境不同,并无根本区别。

诗的寓意,来自于作者稳定的思想观念。一个写诗的人,没有稳定的思想观念,他的诗,或一首内,或这首与那首,就免不了自相矛盾,甚至根本不懂得诗怎样寓意,何为寓意。

视野是思想观念的保证,也是思想观念的反映,来自于作者日常看待问题,对待周围世界的习惯思考方式和所能达到的宽度。缺乏视野,诗难逃狭隘。视角是切入点,反映的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实际情况,包括精神境界的高度,做人的深度,表现在诗上就是“笔触”。

缺乏视角,视野就是盲目的,杂乱无章的,就不可能通过有效的思维,把作者的思想观念合理的表达出来。

  下面随意列举一些本人近日与两位诗友的互动,看看这些诗句是被牵着跑了,还是坚持了我自己的一贯写诗风格。就请盯住寓意,视角,视野这三者来拷问这些东西。

《古风·谐趣》(第258首)读湖人《咏在白雨过后樱桃成熟时》

尔有樱桃熟,我才见花初。春风狂二日,错连你家株。

《七绝·兄弟》(第296首)读湖人诗《寒夜难眠》

体会朋友这份寒愁孤怅,夜衾花雨的滋味,恐怕添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呵呵,还是老哥助你一把吧,----

无眠夜对失眠人,吾惜月芽君惜春。北国三更频打字,南疆弄雨五更身。

《五律·读图(加榜梯田)》(第303首)感湖人诗《从江加榜梯田赞》

呵呵,朋友这是诗画如一啊,倒喜欢诗的上四句,很写实,与画面珠联璧合,立马就引起了我更多的想象。来个读图,以助兴,---

云梯一望长,烟野满山岗。坡起阶阶褶,田摞片片墙。

夏观千叠翠,秋览万重黄。低处人不识,何为七彩香。

《七绝·感史》(第319首)读湖人诗《过黎平会议旧址感怀》

看来朋友这个节日过得很充实嘛,有幸到革命圣地一游,也算不虚了,诌几句以表敬意,---

黎平会议垂青史,启后承前寻路中。到底神州从此渐,英明领袖统英雄。

《古风·柳塘》(第320首) 读湖人诗《借句“竹径闲游草色新”

斧正之作,不敢稍议,读这个图,沿以仄韵,聊表助兴吧,---

柳似帘栊塘似镜,倒中尽览娥皇影。一嫌搔首恃纤姿,二恶摆腰充丽景。

但借青枝一树春,便赢碧玉三千幸。转身客去叹人间,日日梳妆思不省。

《七绝·岸柳》(第314首)读老宁子诗《挽春》

呵呵,我这春还没享够,未想朋友开始挽春了,就图诌几句,---

碧丝轻点水塘中,问候落花三两红。打此一经何处去,莫非有话告春风。

《五绝·谐趣》(第315首)读老宁子诗《桃花运》

朋友真是幽默,诗句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助兴几句,---

昨日桃花艳,今朝杏出墙,不知来夕是,人面可登场。

《七绝·也说竹》(第316首) 读老宁子诗《竹(新韵)》

朋友这个好像有过印象。换个角度讲,一载比十载也有优势,这就是成材快,所以更要内虚而外敛,重骨重节,而不重皮肤,恰又皮鲜质硬。---

问君风海谁支得,一柱擎空锷不残。纵有头颅堪可断,不教片节对齐安。

《七绝·谐趣》(第317首) 读老宁子诗《春向北方》

喜欢朋友诗句的这种俏皮意味,情趣盎然,风格独特,给人一下子就能记住的感觉。也诌几句,

一路拈花到北方,叹君心底好悠扬。不知身手如何使。莫忘神州无有疆。

这一个多月来,在这个诗网写下了几百首互动诗作,都可以做这样的例子。诗友信不信以上所说,自己会有一杆秤。

3、讲究美和美的普遍意义。互动中如果用诗来恭维人,或者做其它狭隘的互动,写诗在我看来就没劲了。诗不是这样用法的。

写诗永远是一种精神食粮创造活动,在这过程中同时娱乐了自己,并满足了个人的精神需要。因此,诗离开了美是不行的,而且这个美,不是自己看着美,而是让很多人都看着美。也就是说,诗的美就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好多人都可以当做精神食粮来饱餐的,并从中汲取滋养和获得力量。

也因此,这样的互动,有时根本不能顺着互动对象的意愿走。比如当读到诗友的诗,避免不了遇到有些狭隘呻吟之作,这时怎么与之互动?是不能就坑跳坑的,要通过自己的诗将诗友唤醒。怎么唤醒?假如诗友和你尊重他一样,来品味你的诗,一对照不就有感觉了吗?

诗的美,就是一份觉醒和一份责任,并非仅仅在表面的言辞和创作的手法上。

人尽管在具体的生活,经历,经验,认识,感悟,以及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视野,深度,角度等方面,不尽相同,除了个别人是特例,大多数人的情感还是相通的。这就是用写诗来表情达意的基础。
    说到底,诗的美,是作者与读者心心相印的美。其根在于“想人之欲想而未想”,“感人之欲感而未感”,“见人之欲见而未见”,“发人之欲发而未发”,“说人之欲说而未说”,“达人之欲达而未达”。

这几句话只是语言概括,并非意味着美就在这几句话所指的本身,而在于从生活,到心灵,到感悟,到自然流露,到成为诗句的一系列过程,显然这是不能倒着讲的。谁倒着讲,谁就远离了诗的美,谁倒着讲来写诗,谁就可能是在偷换诗的美。

4、要点质量。写诗既然讲究美,这就与质量有关系了。写诗的质量不是一个人天生带来的,这说明写诗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诗的质量最主要的还是品质,格式皮毛只在其次。诗的品质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是一个很复杂的艺术美学问题,但凡事都有规律,有规律就能抓住要害。从要害着手,问题还是好解决的。

诗的要害不是自身,而是它的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写诗,也就是站在与你互动的诗友的立场,以及有可能看到你的诗的所有人的立场去写诗,想一想你会怎么写诗呢?

诗的质量不是自诩的,而是需要他人认可的。这就要求你诗里用到的每一个字词,乃至句子都要替他人考虑。这时,找到你内心表达与读者能够接受的这个契合点,应该是你的首选。这样一来,选择能够代表这个契合点的,最合理,最恰当的字词和句子,就是写诗在语言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笔力”的意思。

通俗易懂是读者最易于喜闻乐见的,应该重视,不过这也只是一个方面,只要在读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就不会影响写诗的质量。

但是,过于追求辞藻,典故,出处,以及生造词语,是应该极力避免的,这不仅会造成诗的“隔”,也会造成诗的“塞”,相信你的诗肯定到不了入考 试 题的程度,也就没人愿意像谜一样你的诗,这些酸不溜丢的嗜好还是扔了的好。

在语言上没有过多贪图,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本身,就不会对写诗者形成拖累,这时可以轻松地全神贯注于情感和思维,比如如何控制情感,如何结构思维。

诗在情感和思维上的要求,无非自然和条理两项。自然,就是根据情感需要,有什么说什么。这其实是个心态问题。条理,则是一个大问题,与一个人日常思维和言语习惯有关。对条理的简单理解,就是次序和结构两个方面。如果平时写诗就喜欢让人读,或常读给人听,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

平时说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条理习惯,一般不影响沟通,也就成了不知不觉的了。比如,有的人是直线的,有的人是跳跃的,有的人是散射状的,有的人是扁平状的,有的人是混搭的,这都不是好的思维条理。好的思维条理是丰富而有序的,如阶梯状,网格状,有核状,或多维状。

诗因言简意赅,省去了好多虚词和过渡语,这样一来思维的秩序,语言的排序是极其重要的,如直叙,倒叙,插叙,分说,围绕,兼顾,呼应,相扣,等等。古人之所以总结有起承转合,以及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写诗填词方法,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反映了诗的章法布局及其内在。

因此说,写诗不仅选择字词很重要,用不同的句法对语言形成有效的组织,更是关键。有些诗之所以让人读不懂,除了字词表面的一些问题,便可能是作者内在的思维出现了结构性问题,或称逻辑问题。所以,写诗并非一头扎进词堆里一味地写,一味地强调灵感,而是要先解决好头脑的条理问题。

同样,诗的质量是围绕诗的美存在的,也要分清什么是表面的美,什么是深层或内在的美。诗只有内在是作者本身赋予的,其它都是选择和运用问题。暂且抛开诗的格式不谈,除了上面说的“契合点”、“自然”和“条理”三个方面,就不再有第四个方面,超越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或画蛇添足,或弄巧成拙。

5、诗的研讨。互动就意味着碰撞,其中不乏有研讨性质的成分。其实,当你在诗友那里写下感受,留下诗作时,其研讨已经开始了。

当然,有些诗友并不以这为敏感,总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嫌,这会各有各的说辞,姑且不论。对于有些正面的交流,比如人家真心与你互动,说话,写诗,耐心答复你,这样的互动是必须要进行下去的,否则让人家的热脸蛋贴你的冷屁股,以不义对人,是极其丑陋的。

诗的互动,并非简单地从这家到那家的行为,很多在一处就完全可以进行下去。或者在此,或者在彼,都是正常的,是没有什么可计较的,计较就狭隘了。

比如,你可以到朋友那里看诗,朋友也可以到你这里看诗,不论谁在谁那里,都是互动,为什么对朋友摆到眼前的真诚话语和写的诗,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

其实,这已然,你无心这个,也必然无心那个,心虽叵测,却是秃子头顶的虱子。当然,那些让人看不明白,又不便指出来的东西,除外。

那么诗如何研讨呢?与互动谈感受大同小异,除了一如既往地相互谈话,不过是有针对性的交换意见罢了,当然包括反复进行诗上互动的往来,以保持研讨的持续进行,相互参照,相互映对,从而实现经验互补,共同进步。

诗的研讨,总的说,要比来来往往感受式互动要深入一些。比如,可以就诗的品质,内涵,格式,词语特征,思想观点,经验教训,包括通顺与否,意思明白与否,等等方面进行阐述,这便带有了欣赏和评价性质。

在诗的互动中,研讨是最有价值的,最易于互相增长见识,取长补短和快速提高。研讨是一种事半功倍的互动。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研讨却少得可怜?除了一些由于交往不深、心扉不敢敞开,而各存自我保护意识的原因外,多少还因为各自能力的差异。其实能力的差异最好抛开了,可是人人要是都不愿意承认这个差异怎么办?想必每个人都有自知,姑且点到为止。

见解的差异,也是影响研讨的重要原因。但是,正常的见解差异,仍然是不影响研讨的进行的,更是有益于研讨的,然而自以为能的,窠臼的,五十步笑百步的见解,是令人厌烦的,这便是研讨的阻碍了。

四、不要炫耀

1、针对性。针对性是互动写诗的前提。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称互动写诗了。例如,本人上面的互动写诗,每首诗和它的感受部分,都是紧密在一起的,完全可以看出成诗的痕迹,那么这样的互动就是有针对性的。

有的诗友,似乎也带着诗和人互动,给人的印象很真诚,可是他实际上是一稿多投,根本不是针对什么具体的感受而来的,而是自己编好了以后到处投送,这便如散打,一击多鸟,是不地道的。我形容这为“官场主义”,所谓“我意思一下,你们全干”。大言不惭的背后,他心里怎么得意,别人是清楚的。

针对性就是真诚。也只有真诚,才能带来像样的互动。一稿多投,多少有炫耀之嫌。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不诚恳地表明征求意见,反让人以为是互动的结果?

话说回来,炫耀也是无妨的。写诗的人到了一定程度是有鉴赏力的,在慧眼识真的人看来,鱼目混珠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好诗,谁怕送上门来?可笑的是,很多是隔靴搔痒的。

2、现场感。唯有现场感的诗,才不是炫耀。因为这样的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一切都是真实的本来面目。写得好,对人有教益,写不好也是真诚的,可以交流提高。

现场感的诗,因为出于真心互动,最能体现诗的人格气息,也就最有人性价值,相比闭门造出的诗,更真实,更能看出写诗的过程,不论写的好与不好,或成熟,或稚嫩,都因为真诚而能给人以写诗的美的感受。

写诗,是在什么过程中提高的?还不是这样的?

3、诚信意。背后写出来的诗,要想避免扭曲往往是不可能的。正如一个个冠冕堂皇的人,缺少了监督,有几个不是胡作非为的?请问数以千万的贪官都是谁家出的?

例如,在近日回复湖人诗友的话里,我是这样认识的。

《五绝·感言》(第333首)复湖人在拙作《七律•再复柳妹言》下留言:

呵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多美好的古德和理念!然时下像朋友这样的少之可怜了,巨者祸国殃民,大者老虎苍蝇遍地,中者盗娼肆虐,小者假冒伪劣,微者请客送礼,跟风抄袭,缺斤少两,十四亿人有多少不在其中?

世道正纷纭,贤良渐少闻。唯余真志士,难得不曾熏。

所以,诗的诚信还是来自于互动当面,人与人不交往,怎么知道一个人的诚信?一个人敢于做志士,还怕互动当面吗?给自己留后路,意味着什么,今天的人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又例如,毛主席有“马背诗人”之称,千军万马,他写诗怕过谁看见?

五、分析反馈

互动写诗,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也就不能写完不问。要注意收集反馈,这也是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1、判断信息。互动写诗后,要等待诗友回复。有两种可能,有回复和无回复。有回复也有认真回复和虚假回复两种可能。

在这些可能中,要能够判断出信息来。比如,诗友是什么样的人,性格怎样,人性如何,背后知学的程度,待人的倾向,写诗的痕迹,人与诗之间的,诗内诗外的本领如何,优缺点在哪里,命脉怎样,经验教训有借鉴,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蛛丝马迹就能够考证出来的。

实际上,对任何一个有点哲学头脑,懂得反思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而言,他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也就意味着,有回复是信息,无回复也是信息。

2、分析原因。分析原因是为了更好的揭开事实真相,从而让自己正确地去对待人和事。比如不回复,恐怕有不回复的原因,不一定不真诚,这时你可以看看他在干什么,对别的人怎么样。

该回复而不回复,以及虚假回复,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没有达到真正互动的目的。这时的原因恐怕有很多种,最多的是能力问题(其实这不可怕,只要有心,会随着时间和努力而改进),大都和真诚与否无关。比如,根本找不到回复的切入点,也就无法有实质性的回复,要么敷衍了之,要么干脆避之夭夭。

其次便是道德问题。比如因知学匮乏,从不愿到不屑地拒绝与诗友交流,或嫉妒强手而不理,或看不起初学者而害怕把丁点本领教给人家。

还有一种是既懒惰,又想炫耀的人。他们就爱招揽别人看自己的东西,却对人家写的不闻不顾,同这些人是很难实现有效互动的。

从这些分析,可以探知自己写的东西是强于诗友,还是弱于诗友,这时不就找到了有利于学习与提高的经验和教训的根源了吗?

当然,收到诗友认真的回复,特别有诗的回复,是最可喜的。这样的诗友,也是最可敬和最可交的。如果能够与这样的诗友,保持长期互动,相互提高是肯定的。有这样的诗友,赛过一千次,一万次无效的互动。

3、知己知彼。写诗的提高,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盲目地自我标榜,要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知己知彼。

人家强,要跟人家学习,敢于碰撞,哪怕人家人性不好,能力总是可以学习的。如果见人家对自己不理不睬就跑,只能说明自己有问题,毕竟错过学习机会是不好的。

哪怕人家是初学,弱一点,也有学习之处。比如,人家的教训总是可以借鉴的。不借鉴,就避免不了在自己身上复制,这是可悲的。有时能帮助人家指出问题,还是要适时适当地帮一下,除非人家是个故步自封的人,怕你指出缺点,甚至怨恨你,与你对抗,否则还是要避免人家重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好心终归是有人能够感受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每一次替人家考虑,其思维都是一次新的梳理,也就是在提高。

4、扬长避短。这是在收集反馈的过程中,要实现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要实现的前提,还是反思和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思,是识人之长和知己之短,而后快速补短而实现提高。反思,不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人家的短处,这是盲目自大的表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保障。没有这个跟上,反思就是盲目反思,例如,见人长时,畏手畏脚,见己短时,唉声叹气,最终导致根本找不到快速提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久而久之,便自甘与弱者为伍,或恃强凌弱,或阿谀逢迎,是难以避免的。

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保障,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总会有良好的主客观意识,尤其在面对周围世界时,总能有相对合理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定位,自我修养与自我调整。这些会使人在互动和写诗中,养成一个绝对有利的心态,至少能够保证扬长避短的可能性。

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想做到。事实上,有的人一辈子也做不到。其根本原因,并非智力,能力,包括天赋,有多么差,说到底还是心态问题。好的心态不仅让人有充足的信念不卑不亢地对待一切人和事,更主要的是,让人有足够的自信去应对一切挑战。

这正是互动写诗所需要的。换句话说,心态是思维结构的综合反映。思维结构关乎认知结构,认知不正确,不合理,会发生什么呢?

六、有选择的互动

1、选择互动对象。互动要有一定的对象选择,没有选择就是盲目互动。像我这样,举着热脸蛋到处接触,是与一个个诗友初识时应该做的,时间一长还这样做,就是不明智的。

选择好对象,不管多少,最好要能够相对固定下来,尽量保持长期互动和交流,这样才便于双方不断加深了解,共同提高。

如何选择互动对象,是很关键的。初期与人互动都是从接触开始的,要有耐心,有耐性,更要诚恳,这既是人与人打交道应有的礼节,也是通过这个过程考察人际氛围的重要手段。当然,不是为了考察而考察,是通过考察,进行对互动对象的判断,分析和选择。

通过互动考察,包括一段时间的等待,来观察互动对象的反应,按照上面说的分析原因那样,来鉴别互动对象的有效性,从而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互动对象。

就我自己讲,来到这里时间不长,尚属于对互动对象的选择和观察阶段,有些相对固定了下来,有些则处于等等看中。不一定是诗友的问题,而是我自己还没有十分看清楚的原因。我是信诗如其人的,诗与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选择互动对象,与一般的学习不同,不是简单的知学问题。互动对象一旦固定下来,双方是要建立感情的,最终是要交心的,只有这样,才具有互相实质性促进和提高。与其到时不欢而散,莫不如当初慎重。

选择互动对象就是选择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是善而不媚,友而不诈,亲而不俗,和而不疑,因而又要做到显而不傲,藏而不晦,慨而不愤,谅而不弃,同中有异,荣辱与共,肝胆相照。互动对象固定下来以后,也是这样的。
  至于对互动对象写诗能力或诗的理论水平的要求,对我来说是次要的。抛开虚假的谦虚讲,我已经算不上一个初学者,也就不担心谁会把我带入沟里,更不会因为谁的底子薄,诗写不好而看不起谁,也就实际上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写诗的水平不论强弱,都有一个提高问题,这个问题永无止境,犯狭隘是不值得的。但是我给初学者的建议,还是在这方面有点要求为好。互动对象选择得好,一是提高得快,二是耳濡目染可以学到好多诗内诗外的东西。

初学者选择互动对象,不仅是选择可以热心帮自己的人,更是选择可靠的参照和良师益友。这可是个绝对关键的问题,搭错了车,上错了路,无异于自我砸脚,浪费写诗的时间和努力。

写诗是一种艺术审美,初学是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的,因为还摸不到这种审美的实质。这里没有什么诀窍,要想一点弯路不走是不可能的。但是,美毕竟是普遍的客观现象,谁犯的主观少,谁离牛角尖远,谁善于感悟和分辨,谁就越接近于大路通衢。

2、构建平台。有的人虽然有固定的互动对象,也能保持一定的,却不一定懂得构建平台。

平台尽管需要双方配合才能构建,但主动构建平台的人,才是最懂得占据优势地位,懂得在能力提高上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人,其实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最谦虚,最真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一下。

平台是做一切事情的空间基础,所谓“打把式靠的是场子”。诗的互动的“场子”,就是可持续性。有的朋友就很懂得这个,坚持反复互动,总能把互动一次次地延续下去。例如酬笔道诗友就是这样,我看她就很会构建平台,所以我们之间的很多互动,都是因为她善于构建平台,就很容易继续下去。如在拙作《偶成43首》下有这样的互动:

酬笔道2017-04-24 12:59

但愿我心犹有香,总须处处见风光。若能学习兼磨笔,便要行游复读章。”拜读老师的佳韵,非常佩服老师的生活处处皆得诗韵诗境,于悠游间深沉于自然间启心,谦虚心怀,情志高旷,真足功夫!感佩!赞藏,学习,一时的这么多佳韵,我真读不过来,必须赞藏慢读,向老师问好,祝福吉祥快乐!’

huge回复:2017-04-26 19:35

‘朋友说的生活处处皆得诗韵诗境”。是信手拈来的事实,“于悠游间深沉于自然间启心”。也是我写诗的情趣所在,不算抬举,但佩服莫必了,这人人都是可以的,是怎么看待写诗的问题。也祝福朋友。---

一生崇自然,未敢逆青天。不做沉沦事,写诗难纠缠。

酬笔道跟评:2017-04-27 12:21

“虽然老师谦虚,但我还是佩服,因为人人可以而未必人人可以做好啊!感谢老师的诗韵警心,时刻谨记,

大道红尘行,未敢拂自然,俯仰心无愧,抒怀诗韵真。

敬茶,祝福老师吉祥快乐!

huge回复:

俯仰心无愧,抒怀诗韵真,朋友这么一说,就把对写诗所要的,全包括了。写诗本就是这样,内容第一,形式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刚才回复朋友时,我说的意思,其实朋友心里是有的,已经是正确认识,只是一时还未捋清,尚未形成清晰的观念而已。朋友想想是不是这样?---

人心皆有识,未必是和非。不过如何待,使何当做归。

酬笔道跟评:2017-04-28 12:46

老师之言实事求是,所以我需要常常反思和不断的学习,许多事情的确是在时间里慢慢地滤清,至于一切的恰到好处,我并不奢求,这点?或许与老师的观点不同?

该出手时就出手,也许鲁莽醉了酒,人生难得快意搏,不叫热血枉白头,

天地之间有正气,何患粉身与碎骨。至于人言多计较,于我心间不坐忧。

送上祝福,祝福老师吉祥快乐!

3、有一定方向。互动没有方向,也是一种盲目。怎么避免盲目呢?

小了说,是聚焦话题,保持话题的一致性,或转换有条理,不是第一锤西一棒子,像酬笔道诗友上面这样就很好。

大了说,就是根据自己要提高的方面,或有困惑的地方,跟诗友沟通。至于具体的内容是没有限制的,也不可能有限制,限制了,互动也就不易进行下去了。

互动的话题,不论大小,都可以一次一议,也可以多次反复议,直到沟通顺畅,问题清楚,乃至解决。

4、为什么要有分辨。这个是尤其重要的。互动是写诗提高的手段,不是提高的必然,互动是提高的过程,不是提高的量尺。

找准互动对象,意味着有了提高的平台和相互切磋的空间,却不意味着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参照系,更不等于找到了一个可靠地可以指引路子的良师益友。

互动是共同提高的一个途径,人与人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谁必须听谁的,而是谁说得对,听谁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没有一定师传,没有细细钻研过写诗,来到网上学诗写诗,如果不加分辨,学会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甚至可以断言,学歪的可能性占九成还多。

网上什么人都有主意,什么人都有见解,什么人都想发言,一个初学者怎么能分辨得出来?生活中,一千个混蛋可以被一个正派人,一声呵斥得鸦雀无声,退避三舍,网上谁也不摸谁的底细,岂能做如此幻想?

在这个诗网,就这么一段时间,我已经见识了好多首本来写得蛮好的诗,被改得乌七八糟。比如把古风诗硬当做格律诗来改,非得要求人家这样那样,或者把人家的格律诗非得说成不合什么什么律,甚至有些通俗易懂又味道十足的诗,非让人改得有点酸味不可,实在是非用“害人”、“惑人”这些字眼不好解释。

5、注重方法。那么一个初学者,该怎么分辨这些呢?写诗至少是分诗内、诗外和诗的涵养这三种素质的,缺一都不可以在诗上说三道四。

诗外是做人。这可以看他在网上做些什么,便可知一二。在我看来,一个人不朴实,不扎实,没有点憨劲,只会玩小聪明,这个人就缺乏正确写诗和真实待人的双重气质,不足以近之。

诗的涵养是知学。看看一个人怎么运用他的知学,便可知一二。一个人的知学不往大道上用,只是横挑鼻子竖挑眼,钻的是犄角旮旯,纠结于鸡毛蒜皮,这个人的知学就是伪知学,至少是片面知学,不足以师之。

做人与知学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一个人对诗有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与见解,二者缺一都不能使他在诗上的发言立住。

这时,也不要用“精益求精”来掩盖背后的动因。即便细小的地方需要指正,说话的人也要从对方实际情况考虑,从普遍的读者角度考虑,从诗的基本规律上考虑,也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离开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谬误。

真正懂得做人和有知学的人,是宽宏而有耐心的,对人的指点或指摘,总是等待各方面规律赐给的时机,更何况从来不会站在“我以为”的角度上说话。

知学总是死的东西,不是因人而异的实践,知学可以帮助人说话,就是不能代替人说话,知学可以揭示规律,也不能代替规律,知学可能使人看到问题,却不代表正确解决问题。知学能够装进肚子里,却不一定意味着有良知,也可能就是蛔虫。但是,怎样运用知学,倒是能够见识出一个人实实在在的,在做人上的自我。

做人和知学,是无法一下子能显示出来的,每一个小地方都要跟着一大片东西捎出来才能。如果一个人只是点点这,点点那,却拿不出后面这一大片东西,或只拿出一个方面,就值得怀疑。

有些人看似热心帮人,也可能是好心,其实他的缺陷,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别人焉能不上当?

只有对诗有客观认识的人,才能对诗有发言的权利,这还得要跟上他背后深厚的写诗能力。

如果一个人写诗是平庸的,根本反映不出他诗外的做人和诗的涵养,他对诗的发言就是不足取的,哪怕他能把诗内的门道按他的解释,说得头头是道。

诗是可以比较的。这才是初学者在网上学诗写诗的好的量尺,时刻带着这把量尺,再去听什么人的发言,至少是有底气的。

把自己的诗和诗友的诗,与唐宋大家的诗连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平面和三条腿。“三点定面”这个道理是人人明白的,只要客观地去观察一下这个平面,看看哪条腿,或哪两条腿,比另一条腿有欠缺,然后去有针对性地补短,这样学诗写诗不是很好的方法吗?

所以,我总是建议,学诗不能离开它的本在。这个本在,就是唐宋时期具体作品的实际。这个实际,任谁说也是改变不了的。

6、讲究策略。比如,写古风可以懒一些,因为可以不顾格式,信手跟今人学写诗还算无妨。不过,懒终归是不好的,要写诗还是认真钻研一下更好。

通过写古风,又想近一下律,这时就先不要听今人的了,看看古人的诗,具体是怎么写的,比听谁的话都管用。

杜甫《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杜甫《越王楼歌》: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这是两首古风诗。上首无意于声调如何,而只强调前三联对仗。次首在强调中二联对仗的同时,却将后四句全部入律。也就是说,次首下阕在格式上,就是一支完整的七言律绝。

再从韵上看,上首一仄到底,次首先仄后平,而且两首诗并在一起,非韵脚处也有嚼头。

这样研究古风近律,不是比听什么人的说道都有价值吗?剩下的研究,如果想多近律,可以一边对照古人诗,一边尝试。律至多时,只要留有仄韵脚,就仍是古风,不见仄韵脚,便是彻头彻尾的格律诗。反过来,把格律诗调成仄韵脚,便又回到了古风。

至于有人提出“仄韵律诗”的概念,可以从词牌《玉楼春》得到启示。

周邦彦《玉楼春》: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侯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这便是一首仄韵律诗,不过是各联不粘而已。填词格式是固定的,松动处不多,但写带格律的诗是有规律的。假如把这个八个句子,改成又粘又对的情形,不就是纯粹的仄韵格律诗吗?所谓“仄韵格律诗”,仍是古风,无非是古风怎么写罢了。

在古风中用律,凡会写格律诗的人都做得来,且轻而易举。格律诗还没学好,就不该凑这个热闹。如果一时跟风也就罢了,要是同时也成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样子,甚至弄成挥之不去的心态,便是愚蠢,且愚昧。

所谓“仄韵格律诗”,是鬼话,无非是有些人刚刚摸到了点诗的皮毛,就大惊小怪地忽然觉得仄韵古风既然挂上了律,就应该与平韵的律诗有区别,就应该让天下看到他们以无知当有知的盲人摸象般的“发现”和掩耳盗铃般的“本领”,于是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想谋求个新说法,即自以为聪明地想在“八股”之外创造新的“八股”。事实和实践是怎样的呢?还不是如俗谚所言,“狗戴嚼子:胡勒”,伪概念,伪命题一炉所出,不是真学问。

换言之,古风用律现象,古已有之,为什么要等什么人提出来?其实,这样的人,根本不知道诗为何物,却先顾着自己给自己刨个坑,跳进去,然后像小孩子似的,吵着让大人们来看他们玩,幼稚!

小孩子初出世上,见什么都新鲜,自己刨个坑跳进去更是觉得新鲜,但个中危险,危害,以及真正正确的做法和规律,知道吗?当然不知道。不知道就等于不谙世事。不谙世事还胡说八道,如果再就此故步自封,缺少教化,藐视进步,也必然会就此形成习惯心态,性格,视野,价值观和审美局限,那么他的智商也无须怀疑地,一定跟着如此可怜了。

正是这些人,蒙蔽了一大批初学写诗的人,把写诗导向虚荣,导向浮躁,导向“提了信儿就跑”的直线思维,定势思维和功利思维,而这都是片面思维的表现,是永远达不到写诗的高程的。

由此可见,学诗写诗,必须接近它的本在,然后在这同时并以此为基础,跟诗友探讨。这样,再去听什么人发言,或者与之互动,一切就可能一分为二地,都变成有益的事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