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闲话写诗十二:今人写诗填词的特点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7-04-18 23:34   点击:3992   评论:12  
《五律•以诗代序》
最是光阴短,俄而已七年。忘乎言或旧,悲否语如前。
莫借时能换,便当诗可偏。人心如不变,开口岂无传。
-------以下是本人2010年的一篇旧作,今偶然翻到,觉得观点大体未变,拿来与近日拙文观点相对照,以通信息。


 

闲话写诗十二:今人写诗填词的特点

 

 

今人诗词作品,大体观之,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文人雅士,高阁独居

这类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一个取向,就是善用雅语(所谓较文较古的词语),好用典故,不避讳对今人来说已经很艰深的词汇,因而对这类作品的欣赏大多局限于某个圈子里,不能深为大众接受,但确不乏一些较好的作品。

毛泽东《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全篇几乎句句用雅,除词语较文外,解决典故问题也是理解全词的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还要了解作者写本词的时间和背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无疑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如,第一句就是借了李白语“挥手自兹去”,且全诗写于毛泽东离开长沙去武汉并与妻子杨开慧分别之时,当时还受到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所以有了“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割断愁丝恨缕”的心情之语。再者,只有理解了“误会前番书语”是什么意思,才能理解“过眼滔滔云共雾”,只有了解“东门路”、“照横塘”,才能懂得毛泽东“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胸怀和志向。此词不为高阁之作,焉属它哉?

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就本诗来看,不读史的人有多少能透彻其意呢?

柳亚子《沁园春》: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这是柳亚子对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和词,有多少平民会对词中的情感共鸣呢?不是不能共鸣,而是看不懂。

其实这类作品,有的由于过于雕琢和奥涩,于今看来,并非不是腐朽。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或者那些对诗词不慎了了的人,会把这称为古朴而顶礼效之,而像毛主席这样,于高阁之词也能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当今又有几人?

二、通俗易懂,生动多变

倒是一些似乎不经意间而成的作品,让人倍觉清新。这些作品不是为出名或名垂千古而作,通常只是作者用来闲暇消遣或打发一下个人对诗词的爱好,甚至仅以抒发个人情趣为目的,所以就不可能、也不屑于去用那些所谓艰深的雅语或奥涩的典故,而更喜好用信手拈来的熟语和随机应变似的遣词造句,轻轻松松便让这类作品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试问,“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和“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这几句,感觉怎样?

顺便说一下,这样的词往往被某些文人不屑一顾,甚至连老百姓也不认为这是词,因为太像他们自己的话了,其实这正是词的精髓或魅力所在。词言情,重在意趣,而非惟雅是尊,且为了保住意趣,有时连固定的叶韵也要有所让位,即适度放宽,这在文人词里是不允许的。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本词几乎通篇口语加俗语,其意趣跃然纸上,可谓生动之巨作。

郭沫若《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扫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传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郭老的这首词可谓痛快淋漓,词中毫不掩饰个人的态度和观点,于通俗中更加通俗,但谁能怀疑郭老的文学修养呢?

但是这样的作品在价值上最不好判断,因为从表面生看它的通俗性是要盖过文学性的。这类作品文字浅得如白话,有的根本就是借用了顺口溜的语言,打油的意味让人很难分清是简单的口头文学还是深刻的文学创作,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类作品是最难创作出来的,惟有天成。

其实,这类作品古来有之,也并非鲜见。如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再如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本来就是对“下里巴人”的俏皮话“这户人家的院子深深、深着呢”的巧妙借用,而成了千古绝伦之语。

三、雅俗共赏,文如心语

这类作品亦难创作,因为雅俗共赏本身就是千古课题,复以文如心语,则难上加难。诗词创作是有限制的创作,不像现代新诗那样自由遣词造句、结构篇章,完全不受平仄韵律的限制,它要求作者既要按古诗词各种固有的格式规律而不越雷池地“古”得起来,又要按作者的真实感情来表情达意,抒发心怀,即“文如心语”,不露斧凿痕迹。

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本诗一气呵成,情动天地,句句皆为心语,甚至连给弄斧的缝隙都找不到,从开头自自然然的抒发,到结尾自自然然的收拢,让人几乎忘记了这里还有平仄和韵这种东西,但确又格律谨严。

本诗之通俗,在其通俗易懂,通篇白话,雅则在于其章法和格律皆可中规中矩,而且像“草上飞”、“斥鷃”、“昆鸡”等,于俗者读来生动无碍,于雅者读来颇感意境之俏。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通篇用典只有两个,而且是尽人皆知的明典,仅用于夸张性的比喻,除此便是心河如流,滔滔不绝,既言情又藏志,读来通俗中含有不尽的雅气(古香之气),实乃又一不惟古而雅俗共赏的力作。

毛泽东是广交博采之人,所以在以上几个特点的说明里,选用了老人家的作品,这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通常雅与俗,往往在二者遇到冲突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了迁就前者,而置后者于次要地位,或者搞成杂货凑。对一般欣赏者,这种情况或许永远不会主动察觉,但作为创作者,其苦衷自然就心知肚明了。

例如,一个人的作品,常常在创作出来之后已非他先前的所谓“心语”,因为他要迁就诗词的诸多限制,不经意间就跟着格式跑了,这便成了“言不由衷”。还有,这种“言不由衷”的情况,大多出现在通过运用词藻和典故雕琢的作品里,一方面有这些牵扯会导致思维和情感游离,一方面人的感情和对境遇的感受并非什么时候都能同古人的时代对号入座,过多用古人的东西雕琢必然损害此时此刻真实的“心语”。

不得不说,写成雅俗共赏、文如心语的诗词作品是最吃功夫的。有时,为了得到这样的作品,作者需要把“心语”像照相似的事先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寻找和发现创作的灵感,从而达到两全其美。

四、网络词作,风骚独具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更是人们在这个时代里或喧嚣发泄、或表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平台。比起印刷时代,信息方式则更加快捷、灵活和不受束缚,也更有利于情感的传播和相互影响。过去人们的文学创作,要想广泛的传播必须经过印刷媒介,且这个媒介通道窄,为避免拥堵,就必然要对进入这个通道的文学作品进行遴选,又由于遴选者品性、爱好、资质等局限,以及受众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作品是没有机会从这个通道里走出来的,而在网络上恰恰少了这一切烦恼,也就必然带来了异彩纷呈的局面。

从好的方面讲,网络诗词不分良莠的大量呈现,首先是保证了所有有价值的诗词全部公诸于众,这可以称为网络诗词的最大亮点。如:一位网友轻轻(网名)的《醉花阴》:

宛若佳人临水照,无语风姿绰。曼影画琳琅,三两轻红,尽诉春光好。

最怜香坠凭风扫,一任尘埃扰。年少更惜春,莫负韶光,敢对流年老。

http://blog.niwota.com/a/2775087.htm

从本质上说,网络诗词和以往用纸介传播的诗词没有根本区别,除上面列述的三个特点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一个特点之外,网络诗词似乎更能反映出显著的时代特征,这从诗词的创作过程,甚至创作本身看,与以往很是不同。

古人创作诗词最忌讳闭门造车,很多经典传世的作品,都是由作者或亲身经历,或通过游历,自然而然才得以创作出来的,今人则通过网络真的可以做到一日千里,既可以通过网络交谈和阅读来体会人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大量浏览而达到知道世界各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以及随时发生着的古今变化差异,并可以得到第一手的图像、信息等资料,这种情况有时比亲身经历还要来得更详细确实。

两相比较,今人的优势古人是难以企及的。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准经历”现象。这个现象似乎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是古人不敢想象的。

实事求是来看,在网络背景下搞创作,其条件丝毫不逊于古人,甚至就从有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角度看,因信息的通达也要比古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感受来得精确、全面和更直截了当。如鄙人小作《清平乐·题画》:

泱泱华夏,处处妍如画。万水千山行脚下,仍是归来牵挂。

昆仑白雪千年,秦淮河水长传。南岛风光不尽,画屏里面难全。

这个感受,要是古人用亲身经历来写,得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可见网络于诗词创作多么有益处,然而诗词毕竟是人的心胸之作,单靠网络虽然可以完成填词,要想得到大气凛然、荡人肺腑之力作,则非亲身经历,非深入实实在在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不可。

心胸不仅反映人的内在素质,更需要反映人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自然对人的真实客观的影响,这一点又是网络不可以代替的。正如一个人可以利用哈勃望远镜的任何资料,但绝不敢说他比哈勃望远镜看到的物质更远、更多。

网络作品比起人们通过经历写出的作品(网络作品并非都没有经历,在此不议),存在的第二个不同,就是在景和情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以往非网络时代,人们更擅长到大自然当中去,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景在先情在后,以景引情,从而达到抒发个人情感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景只是个寄托,什么人都可以自自然然地见仁见智。

到了网络时代,人们未必身临其境,遇到想表达的时机,或凭对自然的记忆,或通过查阅和浏览资料,而得以将个人情感抒发,这时往往情先于静物出来,无外乎由作者寻出一个相关的景来迎合自己而已,如许多作品的题图就是这样。

这时的性质属于情托于景,以达到起兴的目的,相比古人受到局限的情况下的寄情于景和情托于景,已经成了另一回事,毕竟古人到不了实地就没法借其抒情,可到了网络时代这方面已然有了区别。

这是不是好现象?事实上未必,好多古人最不齿的闭门造车现象,在当今恰恰是相当普遍的。

五、东施效颦,以古害人

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很轻易的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以往不可能得到的,或必须通过多年刻苦学习才能得到的信息,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查阅一键敲下便可迎刃而解,于是深入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者日见增多,这便使得一些不求甚解的人愈发变得猖狂。如乱用典故、曲解词语,甚至用个人偶见而尚不知所以然的古旧冷僻词汇,拿来在诗词中充古。这已然脱离了诗词创作的正确轨道,开始害人误己了。

再者,不分古人词牌的意趣、格调或语言氛围,乱加篡改,或一味根据自己大体所需的字数,不加删减地“凑字取牌”,而全然不知小令也有概括,长调亦须凝缩之道理,好像字满了,对了平仄,押几个古韵,再用几个词藻或者典故,用来显示高雅老到,便以为就是诗词了,这种情况真是害人不浅啊。那么,如何避免这样呢?

1、厚积薄发。广泛涉猎和积累所见、所闻、所学,并以这作为积淀。

也就是说,什么东西宁可压在箱底,也不要急于兜售,这样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种自然流露的态势,而这也恰恰是从箱子缝隙里挤出来的,不知不觉就会发现,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用来和别人比较的,也不是用来图利的,而是关不住的东西自然流了出来,不经意间,这些东西就有了无穷的价值。

诗词作为文学形式,要善于用情,用情来表现自己,用情来打动别人,而不是靠低级的卖弄。只有做到厚积,才能使你的情得以有所依托地顺畅地抒发出来,只有薄发,才能让你的情如泉眼般的长发不止。

世上没有纯诗词的东西,只有用诗词来表现情感的文学。不论用诗词写景状物,还是直抒胸臆,都应围绕这一个情字。这就是厚积薄发之于诗词必要性的所在,那些没有情的所谓厚积“博”发,实质是以小博大,于写诗填词无益,除了辞藻堆砌,矫揉造作,别的没有什么出息。

怎么判断诗词里有无情呢?不是看诗词里表现情感内容的多少,也不是看诗词里写的是不是情字,这些都还只是表象,并非真的东西,关键是看诗词里作者赋于自己的一个位置、态度或判断,也就是定位,以及要表达的心怀的多少,这才是诗词的“情”。

像上面“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位置)、“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态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判断)、“重比翼,和云翥”(心怀)就是这样。

正如哭和笑都是情感,愤怒与诉说也是情感,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表演就可以达到的,其背后的真实动机才是最实实在在的情感。这些是可以通过上面的方式得以判断出来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写景的千古名篇,可是表面上却看不到一个情字,也看不到作者的态度,似乎作者仅仅是就山说山,就景说景,顶多就是打打比方,玩一下夸张,实际情形则是谁能说这里没有情字?

因为读者能够找到作者的位置(遥看)、找到作者的心怀(飞流直下三千尺),也找得到作者的判断(疑是银河落九天),故才能说,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极具特色的浪漫主义心胸,是对盛唐时期繁荣景象的歌颂。

2、知道你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并不见得清楚,原因在于把自己弄复杂了。

会写诗填词的人,往往是先要把自己想说的搞清楚,然后自自然然的说出来,在保证自己要说的“心语”、“意趣”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去追求格律的完美。熟练的高手们,这个过程大多是同时进行的,但是确也有很多人对这不以为然。

比如,有的人甚至对自己想说的,连用普通的日常言语都说不清楚,就急于写诗填词,而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格律上,这样还能出好作品吗?

其次,对自己不熟悉的词语和典故,千万不要拿来充数,否则真的是东施效颦了。熟悉的人对这些东西是信手拈来的,犹如珍珠般的不时跳进脑子里以供选择,可以将这些词语典故玩于股掌,或正用,或反用,或加以出其不意的篡改,总之轻而易举就能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服务,且准确合理,耐人寻味。

相反,如果不很熟悉,才一知半解,就不要轻易去碰,哪怕心里忍不住地觉得懂得一二,只要不是完全的熟知,也不应用进诗词里,假如非想这么做不可,又不想深钻细研,还是忍痛割爱得好,毕竟没资格爱,爱就是空的,空的爱就是虚伪,是美的反面。

当然,有人自以为有雅的偏好,尤其在自己的诗词里善用一些华丽的比喻和富于撩情的典故,甚至你打死他他也不肯舍弃这些。这无可厚非,但关键是他怎么把握这些。

比如,用的这些出于什么态度和角度?是否符合当时的心情?同前人比起来有什么新意?与全篇的风格是否一致?时代感在哪里?等等,这些个问题总是应该考虑的。

3、不随波逐流。不论写诗还是填词,都是主动的创作行为,因为没有人逼迫这么做。所以就没有必要去迎合什么。再者,虽然确是在写诗填词,但那也是作者自己在发言,就应该说自己的话,而且一定要说自己能说得话,没必要担心别人会不会欣赏。

其实,别人能够欣赏的正是一个人极有个性的语言和个性的说话方式。什么词啦、典故啦,都不重要,因为这些东西只是说话的注脚,是要把话说明白的一种工具,既然已经把意思说明白了,何必要在意这些?

为什么同样一个古语,用在有些人的诗词里很贴切,而用在另一些人的诗词里就觉得别扭甚至不忍卒读?事实上觉得贴切时,就不觉得有多古,也不觉得有词藻味,而觉得别扭时,倒像是秃顶上的虱子老想把它拿掉,这就是欣赏与不欣赏的秘密。这个秘密告诉人的是,诗词是重意趣的,有意趣就有意思,并非词藻和典故的堆积。

4、重意趣而非重形式。“诗词是重意趣的”,这句话一定要牢记。所谓言志也好,言情也罢,“志”和“情”都是人要表达的核心东西,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比什么的好。

诗词终归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也就无法等同任一文学形式,必须有自己核心的东西,这就是意趣。不同的人会对意趣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按自己的需要去把握。这才是诗词。

换个角度想,那么诗词的格律,或曰所谓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诗词的一层皮,也就是诗词的外在特征。没有这个外在特征,顶多不像诗词而已。形式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了内在的意趣,诗词也就仅剩皮了,没有多少意义。

人都是有气质的,诗词也一样,诗词的意趣就是诗词的气质。那么如何表现诗词的意趣呢?

这话又说回来了,前面已经说过,如第八个部分“词的情趣美与词牌的格调”。这里不妨再简要概括一下:

一是选择好格律形式,如诗有绝句、律诗,长律等,词有词牌包括小令、中长调,以及词牌原有的格调如激越的、哀婉的等等,这些都能表现一定的意趣。其次是言语选择,如通俗的、文雅的、俏皮的、委婉的、高亢的、低沉的等等,这是词最能表达意趣的东西。

这部分对今人写诗填词特点的划分,也和诗词的意趣有关。

例如,毛泽东“挥手从兹去”,古雅的语言表现了老人家当时作为文人加斗士的慷慨胸怀;“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语言上几乎又土得不能再土,表现了高瞻远瞩、敢于蔑视大国的一贯作风;“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亲和的言语,又道出了平易、慈蔼的一面;“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语言所传达出的视野高远、宽广而震撼,则表现了不可动摇的自信和豪放之气。

有人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连用两个“可”字,不是重复了吗?是的,单就词这个形式来说,重复是允许的,不过仍是意趣使然罢了。


原文地址:http://www.niwota.com/submsg/8676559/###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6) 查看   收藏(1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