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老槐94441 男  77岁
  • 注册日期:2017-02-22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14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词意境漫谈(五)

老槐94441 发布于2017-03-31 09:30   点击:3791   评论:1  

五、  意境的营造

1、“情与景浑”是诗歌意境营造追求的最高境界。

意境中的意和境,情与景是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它们不是简单的相加,不能象蛋黄和蛋清那样貌合神离,象油和水那样分层漂浮。而要象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水一样,彼此化合交融。大凡优秀作品其意和境,情和景,总是有机融合的。看似写景,实则写情;看似写情,又似写景。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所以,王国维提出意境有两个特征,一是必须“意与境浑”(浑然一体),二是要有“言外之味”,二者缺一不可。意境中的境,应包含着情感化的景物,否则,意境则无。而意境中的意,是物象化的情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景水乳交融。情与景浑,这是我们营造诗歌意境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在意境营造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有四个:

一是有境无意。“为说新诗强说愁”。

二是有意无境,意气冲天,境界全无。缺乏感染力,高大全空,流于口号。

三是意俗。毫无新意,平庸低下,不能给人以向上的激励,美好的陶冶。

四是境乱。意与境,要合,要和谐。意统帅着境,境不能是乌合之众,不能混乱松散。

 

2、 营造“物与境浑”的意境,重在营造意象。

意境和意象的最大区别,就是境与象的区别。境是虚的,象是实的;境是综合的,象是具体的;境是群体的总和,象是个体的;境是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春天,象是春天里的一朵桃花,一丝新柳,一池春水。诗歌要反映春天的意境,不可能展现其全貌,只能通过春天的桃花、流水,新柳等意象来反映。这就是所谓“动人春色不须多”,或者说“从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营造意境,要重意象营造。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的感情非常丰富,主要有喜怒哀乐。人有感情,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独有的。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本身都是没有感情的。但是在诗歌中,自然界的物象大都有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泪何来?鸟心怎么惊?这些都是诗人所赋予的。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的颜色。”

 

要使客观物象成为诗中意象,方法有三:

一是“移情于象”。作者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某些特征,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中,捕捉具有与之相似的或能载运其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物象)来移情于象。移抽象之情于形象之物象,从而构成意象。进而营造意境。

二是“触景生情”。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外在景物时,往往会因触景而顿生感悟,生出一腔思绪来。或者勾起隐藏心头蓄之已久的情思来。这所触之景与所生之情,在诗人的笔端交融成诗,从而构成意象,营造意境。

三是复合意象群。作者以多个物象组成具有景深的画面,以寄托自己的情怀,形成复合意象群,来共同营造意境。

1)、通篇铺设意象,无一语点明题旨。诗人情怀完全寄托于意象之中。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其归思没着一字,但都隐约可感触到。

2)、通篇铺陈意象,偶有一语涉及题旨。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只第二句点出“对愁眠”。

3)、大部分铺陈意象,用一二句点明题旨。大多律诗,在最后一二句点出情怀,如崔颢《登黄鹤楼》。

 

通过意象营造来营造意境,是意境营造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意境营造法。

一是得意忘形法。(直抒胸臆式,或称泼妇骂街式)

作者用语言直接抒写情思,将积蓄已久,按捺不住的情绪,随机随缘地用语象、物象来装饰情思,营造意境。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没有将意附着于象,通过“前无”、“后无”等语象,和“古人”、“来者”的物象,来表达感情,营造意境。相当于用现代的意识流手法,来表示“心所攀援”的境界,意境十分悲怆。夏明翰和吉鸿昌的《就义诗》,也是如此手法。(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二是得象忘意法。物象入诗,并不总是立象尽意的。有时诗人在诗中描绘客观景物,并不是为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只是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奇,礼赞物象本身的美。寄意之象成“无意之象”,托物言志成“玩物丧志”,也可能只是为记事。陶渊明、王维的一些山水诗,大多如此。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骆宾王的《咏鹅》,等诗就是这样。但,得象忘意,并非真的无“意”。在诗人的纯物象描写中,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约隐约现的情怀:或是对山川的赞美之情,或是醉心于山水的闲逸之情。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纯为鹿柴一景的描述。前两句,静中有动,后两句,动中有静。动静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细心体会这动静的闲情逸致。但是,这种“意”,却处于“可言不可言之间”,“可解不可解之会”。诗无达诂。也无需达诂。我们只要欣赏了诗歌的意境美,就不必冥思苦想,条分缕析,就不必“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了。

 

3、意境营造“三炼”

前面,我们讲到构成意境有三大要素,艺术手段就是其中之一。营造意境的艺术手段很多,这里着重讲讲炼字、炼句、炼意。

首先,谈炼字。

字炼得好,就像一颗夜明珠,把整个诗句照亮。炼字可分为炼实词和炼虚词两种。

1)、炼实词。大都以炼动词和形容词居多,或者,转换词性。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可见,炼字的目的是要出境界。要出境界,字就要炼得精确,警拔,使人“一见倾心”。炼字方面的佳话很多,最著名的要数贾岛的推敲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了。贾岛的推敲,其实大可不必这么费心。门已闩上,就敲,若只是虚掩,推就是了。因为炼字的首要要求,就是准确,贴切。老先生如此费心,可能的确喝多了些。而“绿”字用法,并非自王安石始。唐代的邱为《题农庐舍》就有“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之句。李白的《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新,听莺百啭歌》,开言就是“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博学多才的王安石,应当读过这些诗。为何还要“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呢?不过,绿字,在这里,已由形容词变为动词了,词性发生了转换变化。因此,我们在炼实词时,也要放开思路,触类旁通,把每一个字炼得准确生动,使“境界全出”。

2)、炼虚词。炼虚词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增强音节和情感的力量。温序的《病余掌记》卷一说:“诗用助语词,亦偶一涉笔为之,非以是而工也。贵浑脱自然,不可有训诂气。如杜少陵 “古人称过矣,吾道卜终焉”,“去兹英雄事,荒哉割据心”,黄山谷:“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皆佳句也。

虚字入诗,我也尝试过。李师农老80岁,我写了首《临江仙》,其中有句“人书俱老矣,犹自鼓风帆。”用一“矣”字,使语气大不一样,对李老敬仰之情更浓。

 

其次,谈炼句。炼句可分三种类型:

一是换骨。黄庭坚说:“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黄庭坚诗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二是仿句式。仿用句式而青出于蓝的。王勃的落霞句,仿自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

三是倒装。刘勰《文心雕龙  定势》论倒装的作用说:“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白,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

 “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金针格》)

 

最后,谈炼意

邵雍说:“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论诗吟》)

炼意可分为创意、翻用、夺胎和移用

1)、创意 指从未经人道过的意。词必己出,意自心来。创意之作需妙语双关。创意的设喻,外必须穷形尽相,内必须含情蓄义,内外结合,两全其美。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隐喻自己的落魄身世和今后的抱负,外象内意,完全融洽无间,这就两全其美了。拙作《晨别》:“残星细柳影幢幢,雾重长堤涌大江。且托朝霞相伴去,前程与日共辉煌”。清晨相别,太阳缓缓升起,照得前方的旅途一片辉煌。用以隐喻对友人的祝福,外相内意是相融的,自以为这是一种创意。

2)、翻用  或称反用。翻用前人意境,另生新意。席佩兰《论诗绝句》云:“清思自觉出新裁,又被前人道过来。却便借他翻转说,居然生面别能开。”就是指的翻用古意法。翻用要在意义和意境上有变化,不能只在语句和用意上作简单的翻转。

李商隐:“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舒位:“人间已恨蓬山远,不是蓬山过杳茫。”

黄景仁:“何须更说蓬山远,一角屏山便不逢。”

毛主席《卜算子 咏梅》,小序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就是翻用的例子。

3)、夺胎  又称脱胎。黄庭坚:“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乐天诗:“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东坡诗:“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醉红。”

凡此之类,皆夺胎法。

夺胎,不仅夺句意,也有夺全篇之意的。

4)、移用  借用他人3而能变出新意,又能通体混成,构成鲜明形象,仍不失其创意意义。

移用有三种形式:

一是把他人的句子一字不改的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如集句诗。

二是把他人的成句稍改一二字,用入自己的作品中;

三是把他人的整首诗或好几句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意境三炼,是综合进行的。它对于提高诗歌质量水平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但是,也应防止因炼过度带来的一些问题。有人说:“诗句大忌,用工太过,盖炼句胜,则意必不足。语工而意不足,则格力必弱。此自然之理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吴乔也说:“炼字乃小家筋节。”“画家云,烘染过度即不接,苦吟炼句之谓也。”(《围炉诗话》)研炼过度,不惟转向生涩怪奇,而且气脉也会断绝。研炼的分寸是:炼字,要避忌斧凿痕;炼句,要防止矫揉造作,或遁入怪奇;炼意,要注意意之真与正,有助于整体形象的突出与创造。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