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4-08-04
  • 最近登录:2024-04-13
  • 粉丝人数:34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读诗札记十七:宋末元初著名诗人诗论家方回的“封州情怀”

小松果 发布于2017-03-07 10:04   点击:2649   评论:0  
 

读诗札记十七:宋末元初著名诗人诗论家方回的“封州情怀”

古人写诗,多把其生平、经历、交游、情感等情况写于诗中,往往诗题就会把时间地点人物作出交代,如到那里、过那里、送谁、次韵谁等等都一一交代清楚,以便后人(读者)了解、评注和考证。这就需要对古代诗人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如不大致了解,就很难读懂大诗人们的诗作;反之,了解了诗人的生平经历,不但可以读懂他们的诗作,还可以从中发现古人一些有趣的东西和故事。但要了解古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读古人诗犹如考古,只有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方可做到。今读宋末元初著名诗人诗论家方回的诗及其诗论,发现原来方回生于封州,他对封州的情怀也常常跃然于他的诗歌和诗评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从方回的生平简介资料中了解到的是:方回(12271307),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馀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著有《桐江集》六十五卷、《桐江续集》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瀛奎律髓》四十九卷等,自有诗作2836首行世、诗论无数。方回二十年为官、六十年为诗,“平生于诗无所不学、笔耕不辍,嗜学不厌,著述甚丰”(戴表元评),其诗作及诗评水平很高,为江西诗派殿军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方回有一个观点很重要,他认为诗文在纪事、存史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价值意义,他的诗文也正是这方面的实践者。对我而言,要通读方回的全部著作是很困难的,而能够展现方回的封州情怀的,正是从其诗和诗评中,在纪事、存史方面的记录寻找到答案。

记得读郑刚中诗时,曾引用方回在《桐江集》中称赞郑刚中的诗:“文简古,诗峭健,在封州诗尤佳”的评句。不仅觉得方回对郑刚中的诗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感觉方回对封州应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见札记九)

又读方回的《送方岩夫四首其二》
 同姓同年绾左符,岭南万里送孀孤。

先君遗墨今犹在,为问封州有后无。

只见方回屡屡提及封州,证明其一定与封州有关系,但不知其诗中所说的“先君遗墨”、“封州有后无”是方岩夫,还是说其自己,不得要领。

到昨读到其注解黄庭坚之弟黄叔达的诗一首《次韻答清江主簿趙彦成》才有了眉目。黄叔達之诗如下:
日转溪山几百遭,厌闻虎啸与猿號。

笙歌忽把二天酒,风雨犹驚三峽涛。

已作齐民寻要术,安能痛飲读离骚。

看君自是青田质,清唳当闻徹九皋。

方回对此诗的注评曰:“黄知命,名叔達,山谷弟也,先是山谷貶黔州,未携家,紹聖三年,丙子知命自芜湖,携已之子耜,山谷之子相及两所生母,五月六日,抵黔州,先至施州,赴太守张仲猷饮清江,即施州城下,县主簿赵彦成,名肯堂,嘉州人,知命此诗谓,忽把二天酒,当是与彦成同席也。知命凡二十诗,見山谷集,或谓经乃兄润色,以成其名。然则,兄在贬所,弟为携家,孝友之道也。予先君、四府君,自广州封州,先叔八府君元圭,一至靜江,问劳后又至封州,取丧以归,亦山谷之知命也,故有所感而取此诗云。”(见《瀛奎律髓》巻四十三)。方回此注是用自己的身世来解读黄庭坚及其弟黄叔达的一段经历,即说的是黄庭坚当年被贬黔州,未攜带家眷,其弟黄叔达后从芜湖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大哥的儿子及两生母,去黔州与大哥团聚。到施州的时候,受到太守的款待于清江,同席有縣主簿赵彦成作诗相赠,黄叔达次韵一首寄怀。黄叔达孝亲的这段与方回的经历十分相似,他接着说:我的父亲和我四叔父,当年也从广州贬谪到封州,后来我的八叔父元圭赴封州奔丧,也是一到靜江,问劳后又马上前往封州取丧以归。我的父亲和八叔父的这段经历,也是如同黄庭坚和黄叔达的经历,故有感而取录此诗入书。

方回固然对黄庭坚推崇有加,他对江西诗派有著名“一祖三宗”的论述,并为历代诗家所尊同,一祖指杜甫,三宗即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而将其弟黄叔达的诗入书,若非有相同身世的感受,“封州情怀”而致,估计也不致于爱屋及乌。

与评黄叔达诗注相同,方回在评郑刚中《寒夜》诗注时这种感情表达就更为强烈。郑刚中《寒夜》如下:

岭南霜不结,风劲是霜时。

日落晚花瘦,山空流水悲。

棲鴉寻树早,冻蚁下窗迟。

季子家何在,衣单知不知。

方回对这首诗的评注曰:“北山郑刚中,字亨仲,婺女人。南渡前探花,后至四川宣抚,有方略,秦桧忌之,谪殁封州。封州冬日詩,起句最佳。风劲即知,其为霜时而实不结霜。予生于是邦,先君以广西经干被诬劾,卒于是邦,亦有诗而泯于火,家集不传。今选郑公之诗于斯,所以寄予怀而纾无穷之悲也。”若非感同身受,又如何发出“寄予怀而纾无穷之悲”的感叹?

上述提到方回著名“一祖三宗”论述中的三宗的陈与义,他在《瀛奎律髓》卷一中评价陈与义时,所选陈与义的代表作时,竟然出人意外的是陈与义那首《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如下:(见札记十二)

去程欲数莽难知,三日封州更作迟。

青嶂足稽天下士,锦囊今有峤南诗。

共登小阁春风里,回望中原夕霭时。

万本梅花为我寿,一杯相属未全痴。

方回对这首诗的评注曰:“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嗣黄、陈而恢张悲壮者,陈简斋也;流动圆活者,吕居仁也;清劲洁雅者,曾茶山也。七言律,他人皆不敢望此六公矣。若五言律诗,则唐人之工者无数,宋人当以梅圣俞为第一,平淡而丰腴。”陈与义这么多诗不选,非选《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这首诗来证明其“恢张悲壮”的江西诗派三宗地位,可见方回的“封州情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方回对黄叔达、郑刚中以及陈与义这三首诗的注解,一来可以证明其父亲曾谪封州,并逝于封州,也可读到他对父亲缅怀之情;二来可能方回也出生在封州,人生于斯而长于斯,必然有一种念念不忘、冥冥之中的“封州情怀”在其中。

方回对其父亲感情十分深厚,在其《桐江集》及诗作中也屡屡提及父亲,尤其是在其晚年的诗作中。如他六十岁于生日的时候写了《丁亥生日纪事五首其四》

先君俊誉早飙驰,晚落蛮陬祸事奇。

六十年前生子日,三千里外忆亲时。

霍光擅汉人皆恐,侯景归梁国欲危。

埋骨瘴烟抱冤愤,蓬莱水浅定前知。

该诗方回有自注曰:“先君生回之年,始哭二亲。谪临封之年在乙酉,时远相当国,李全在边。”其注有两条信息:一是方回出生之年,其父亲因二亲(母亲与妻子)离世而悲伤;二是其父亲当时谪临封(封州)。

又,七十岁生日时他写了《丙申生日七十自赋二首其一》

先君无罪谪封川,天畀遗孤出瘴烟。

忽到古希年七十,犹思上大化三千。

苦吟足可编诗史,狂醉真宜号谪仙。

五子传家无一物,聊将书册当青毡。

该诗首句再次提到其父亲被贬而“无罪谪封川”。他同岁那年还有一首《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其三》

先祖八十四,卒予生之年。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

厥今七十叟,万死偶获全。过父岂不愧,逮祖恐未然。

初学晚颇进,粗亦窥圣贤。常感知己恩,不报负我冤。

梦寐此心明,暗室如青天。无田与儿孙,未为无所传。

该诗方回又自注曰:“先祖绍兴十四年甲子生,宝庆三年丁亥卒。先君淳熙四年甲午生,绍定二年己丑卒。”该注把他祖父、父亲生卒都交代清楚;还把他三岁时,父亲已五十六岁也交代得清清楚楚。

三岁是方回的一个转折点,在他的脑海中留有浓重一笔。有关他三岁的记忆诗句他写过多首:如《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其二》有句:“三岁丧吾父,万里南海滨。、《秋晚杂书三十首其一十六》有句:“三岁出瘴岭,弱冠历吴楚。”、《癸巳生日二首其二》有句:“垂近七旬天所借,孰怜三岁父云亡。”、《忆我二首各三十韵其一》有句“忆我幼时事,南归自番禺。”、《至节前二日》有句:“三岁岭南江左路,岂知八十客钱塘。”、《丙戌元日二首其一》有句:“犹忆儿时襁褓中,天南跋涉到江东。”(上述几首全诗见附)。从他的诗句中可以知道,念念不忘的是其三岁时丧父,岁离开瘴岭或番禺(准确地说应为封州)回安徽老家的经历。

如果这些诗句中还不足以证明方回出生在封州,那么再看方回《桐江续集》里看他是如何自述的:“先祖卒之年,五月十一日,回始生于封州”、“逮回四岁得归,赖先七叔养回以至于长;先八叔教回以至于成”。至此,方回出生于封州就再明白不过了。在《桐江续集》里方回专门有一章《先君事状》记述其父亲的生平事迹,当中就有谪封川的这段苦难经历。

原来方回的父亲方琢,子元章,在嘉定十七年(1224)甲申,在广西经略司干办任上,因广西提刑钱宏祖挟私憾诬劾,对狱逾年,宝庆元年(1225)乙酉坐谪封川,期间于封川纳妾肇庆府(封川)人胡氏,至1227年生下方回,是年方父五十三岁,三年后卒于封川。方父卒后第二年,方回在其父同年进士,时任封州佥书判官方雷震(后任封州知州)的帮助下,与其生母胡氏返回安徽老家。对方回来说,三岁时父亡、千里艰辛返家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故此才有上述晚年时的多首回忆幼孩时的诗句。

对于方回这个名字来历,他曾在自述中说道:“回之所名,是先君名之,自初生既名曰回哥,以寓他日还乡之意。长而不敢更他名。”、“字之曰万里,以其归自远峤而又将期以远到云者。”从其名和字中也可体会到他生于封州,盼归家乡的含义之所在,并由此牵连了他一生的封州情怀。

俗话说:“三岁定终生”,方回的封州情怀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方回的生母为封川人,无疑他的封州情怀就更浓厚了。无论一如前述所说的,他对于郑刚中的精准评价,对黄庭坚的感同身受,对陈与义所选同登封州小阁诗的刻意所为,或《送方岩夫四首其二》和多首忆幼时的诗,都无不反映了方回对封州的情怀,只要稍有触及便是心潮滔滔、情怀恋恋。虽然方回三岁多时就离开了封州,由于还是幼不懂事年龄,对封州其他方面还没有多少印象,留给他对封州记忆和宣泄的多为丧父之悲和天南跋涉出瘴岭的艰辛,尽管如此,但是这段岁月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凡书悲悯写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擿一朵野花而自珍。

201732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0)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