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留取残荷   0岁
  • 注册日期:2014-02-26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30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气冲牛斗,襄阳拔剑长立——留取残荷十三年创作经历概

留取残荷 发布于2016-10-08 11:03   点击:2402   评论:2  

气冲牛斗,襄阳拔剑长立——留取残荷十三年创作经历概要回顾  2015.6.11定稿

 

有人经常对我创作精力的充沛和七绝创作量的巨大感到诧异并表示敬佩,问及个中原因,我想也许得从我这十几年来正式的诗词创作历程说起。为便于后面描述,我大概界定一下几个阶段:103年(比较正式写从是年开始,当然零零星星的涂鸦之前就有一些了,兴趣爱好则可追溯到小学)——07年,是为早期,;208——13年,是为中期;14年后至今,为近期。

 

一、早期

回过头看,早期创作风格上已经有很多现在的影子了(比如清淡、峭拔、豪迈等等),有些创作习惯也沿用至今,比如点化他人作品以及古体今用(以前有仿诗经的,近期有拟乐府诗的)等等。这一点从后面的引录可以看到。不过路子稍窄些,包括:田园、咏怀、咏史,当然完全谈不上有任何实验路数。体裁倒很丰富,五七绝,五七律以及小令长调都有。那会关于创作大概没有特别清晰的想法,只是为了纾解青春期积压的各种躁动和压抑而已。手法上来,比较粗糙,意境也多模拟。所以除了个别,几乎没有足够成熟的作品可以编入后面的选集。在十几年的学诗过程中,早期的路走得最为曲折和漫长,事实上同期较有悟性的作者因为视野开阔交游众多,他们的这一起步期比我要短许多(当然这是我后来观察到的)。因为个性孤傲的原因,当时存在许多误区:1、与其它作者交流不够。除了和个别版主有邮件交流外,更多的交流仅仅存在于版上的回复。及时性比QQ上要差许多。2、阅读不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论坛上与人攻讦、纠葛之上,徒添意气,效率低下;3、视野不够,05年后我才离开了最初的论坛四处游历,这一次出走对我后来的视野影响巨大。开始慢慢发现外面的天地多么广大,师友交流教正之裨益也是我从此才慢慢认识到的。这一期间对我有影响的作者包括碰壁斋主(他诸多诗词以及评论当时令我耳目一新)、种桃道人等。常去论坛有:且听风吟、天涯、光明顶、秀庐(已关闭)等。后来我才知道,在我坐井观天(注1)、压抑苦闷之时,别的论坛如天涯、腾讯、榕树下、国学、清韵、六艺等地正风生水起,姿态万千。予未与其会,后常懊恨。当然从另一面说,正因为这种疏离,才更利于对诗坛不同时期的生态作更加理性的观照。

 

闲居2003-08-31

高树蝉声远,浓云日色迟。何人柳阴里,童子教读诗。

拟诗经八首选六2005-03-10

料峭春风长,丝丝柳条扬。春色几时到,须俟东山阳。

浩荡有塘陂,参差燕子飞。瞻望美人渺,徘徊何所为。

彼美携藤筐,手捋桑叶勤。桑青欲人采,汝骄摧我心。

暮色徐徐来,江鸥频自顾。不我遇其人,芳心岂轻吐。

皎皎美人歌,塞舟鱼出河。日暮歌声远,怅望幽思多。

枝上双鸣禽,声远尚可闻。帘外春风度,中心逐一人。

雨住口占2005-03-06

流莺上下自由身,松露鸣泉静可闻。坡上鲜菇争空地,出门忙煞采菇人。

野老2003-12-07

种地闲来且放歌,悠然见日照东坡。茅屋只在东坡下,自爱青天明月多。

杂咏2003-10-27

浩荡中流插翠峰,斜阳未落满江红。儿童高迈乘舟去,欲借青山上九重。

无题

柳疏犹有残阳照,蝉唱难得老树闻。山势入云山下过,平生不羡最高人。



玉楼春2004-03-08

网名因特为何物,春日柳花冬日雾。聊天喜得意中人,一觉醒来无觅处。

少年游戏如驰骛,似醉似痴蚕自缚。蓬莱仙景自怡人,莫望此间能久住。

浪淘沙2004-03-05

庭院闹东风,几个顽童,排云鸥鹭上晴空。迤逦吴山江更远,日却匆匆。

皓月冷青松,佳兴谁同,池杨缥缈有无中。夜永不觉壶已尽,诗意方浓。

点绛唇

绝代佳人,碧罗衣过香笼地。有情无力,新月朱门倚。

袅袅人来,羞避偏云髻。情何极,眄郎多意,笑把秦筝理。

念奴娇2004-02-26

刘郎正少,望苍苍,长羡盛唐人物。仗剑青莲歌万里,笑傲蜀山如壁。

子美多情,志匡尧舜,双鬓忧成雪。功名未遂,文章成就奇杰。

惆怅往事悠悠,早春犹冷,芳草何时发?不厌登高楼百尺,天际白鸥明灭。

破浪乘风,平生意气,肯负青青发?日归长啸,楼头独醉明月。

生查子2004-02-22

晓窗红杏花,一夜滋春雨。纤指破新橙,酒醒将归去。

执手嘱卿卿,记取先前语。虽是醉时言,不是轻相许。

卜算子·咏梅2004-02-22

序曰:此词过于感伤,其实是预先没有想到的。不过看放翁的那首太好,遂起分羹之意罢了。

墙角一枝梅,风骨天然好。无奈浓阴尽日遮,香断蜂蝶少。

春到雨潇潇,归去无人晓。但愿来生有片天,不似今生恼。

念奴娇·杨过 2005-05-07

人间冷眼,几番消受,多少凄凉意?年少已无慈母爱,行乞惯经人事。

缘遇郭黄,恩结二武,惭愧相亲昵。平生何幸,竟教天赐残臂。

青眼留与知音,神雕龙女,千古同趋避。仙侣早应绝世去,吐纳石根云气。

河洛膻腥,英雄涕泪,啸去诛胡逆。气冲牛斗,襄阳拔剑长立。

 

二、早期随着毕业和加入工作,时间不再充裕,创作量有所减少(期间开始重视阅读),转折来自07年底的工作变动。这一变化给我造成了非常持久的低回的影响(记得当时曾经凭栏写过一首八声甘州,情调颇为抑郁,惜后来未记录下来)。这在08年的一些作品里大概还有反应。不过也因为视野的开阔,经历的丰富(因工作关系,我活动过的范围曾东至江苏,西至甘肃柳园,这样的辗转、流动对我诗境的扩大有巨大影响),对于军政领域诸多问题乃至个人身份及前途,都有更多的思考并倾向于理性看待,中期的作品开始富有深度起来。从意境上说,终于走出了早期抒写个人情感的狭隘范式,走向了更加宏大、奔放的集体情感(标志即将军旅题材纳入创作领域),代言作品明显增多。09年左右,己丑杂诗,11年的铙歌(里面有大量作品是根据经验、推测、想象作的),都是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铙歌》一组,使我的作品开始有了强烈的个性特征,且可以认定,军旅风格的成型(包括雄放、瘦硬等)对于我后续作品发挥了基石一般的作用。13年底开始编选《网人七绝三百首》,这一项工作使我获得众多好评,也让我的眼力得到了充分的历练,自然对于网人创作的实绩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当然诗歌评论的习惯很早就有,评论文字在早期就写过不少,在编评网人七绝之前,实际上已系统评论过鲁迅和毛泽东的诗词,不过当时首发于军内网站。说到评论的好处,一是可以吸取他人菁华(技法和内容两面),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二是广大视野,开阔自己的审美能力。反过来创作的加强也提升了自己的眼力,可以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古人的成就、今人创作的实绩以及新变的突破口和种种可能。编选网人七绝的工作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初稿大概定型于14年的上半年。这期间,大概是10年往后,渐渐集中写起了七绝。手法意境上开始能写一些有自家面目的东西。在此期间的早期,大概09年前后,还尝试写过不少的散曲,如塞鸿秋、凭阑人等等。纯属一时兴趣,后来全面转向了五七绝句,曲子就再未写了。也是这一期间,我开始广泛使用QQ和空间以及博客等交流工具,在各大论坛也趋于活跃(不过,从后面观察来看,此时论坛渐显颓势,活力已不能和早期相比了,对此,檀作文等人较早就有了判断)。这一时期对我影响较大的作者主要有诗三百论坛的创作群体,比如晚成等。常去论坛有:诗三百、琴台、金陵词话、平山清韵、菊斋、诗昆、云中漫步、岭南诗词社、5460、北大中文、中华诗词、竹林风等。

 

己丑杂诗选六

绿杨莎草各争媒,云裹金乌一角灰。手拂五弦花事了,浣红江幂雨声来。

樽前莫问几浮沉,试手豪情直至今。夜魄东溟潜未出,浩茫独抚气萧森。

芰荷江上忍寒开,平楚霜风已半摧。鸥鸟背人天北去,沉乌波洗素蟾来。

茫茫世态眼中陈,纵使燃犀照得真。何似乾坤闲负手,藏舟移壑听他人。

南高峰上塔亭亭,凉月如眉万国明。来劫更谁摩踵救,凌云回首负苍生。

万山红处万枫霜,一点秋心接浩茫。是客是游人不问,闲随孤犊立斜阳。

沙尘暴

乍来乍去忽茫茫,剩有旌旗劲有光。猎猎西风落日下,一时相看须眉黄。

书事

金乌颓堕满城秋,风雨稽天倚戍楼。南向红旗犹猎猎,藏南仍不属神州。

怀李中堂六绝句 (9.22)

巨浸摩天上下冲,溟池孤鸟独排风。至今混沌如鸡子,我哭苍生更哭公。

欲挽斜阳苦自挥,鲁戈终折运幽微。莽原蛩响清宵里,谁共予思李合肥?

国步艰危日日秋,男儿许国是包羞。百年嗤点丹青里,谁解神功盖武侯?

一围才破又重围,驰突身任万口非。不是饮冰人解得,抛残铅泪欲安归?

(李公殁后二月,梁任公即为之作传。)

连朝赤帜斗酣欢,海外尘氛且未安。吟到民残国步句,雨云压处一凭栏。

(李公临终诗有联云: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诸葛驰驱何有愧,子胥魂魄更无依。百年谁悯干城泪,每到秋风一洒衣。

(1958年合肥李公墓被掘棺扬尸。)

 

凭阑人 郊游

江水溅溅白鸟旋,江岸芊芊童斗鸢。一双牛角圆,恰将斜照圈。

天净沙

一些人一些论坛回贴情状

冬烘模样嗟呀,老干腔调齐夸,槁木形容若画。呸呸羞骂,硬生生磨碎了我钢牙。

塞鸿秋  晓闻麻雀声戏题                                                        

晓来谁闹酴醚架,银盘滴溜珍珠洒。叽叽遮莫说邻娃嫁?嘻嘻遮莫说琉璃卡?蜗居憎雨多,

衣薄愁风大。呀!这声声巧似萧娘话。

 

汉宫春 荷花

谁遣南风,送清香万顷,入我新诗?嫣然红白摇动,浣女都迷。

相将过雁,想娉婷、肯误佳期?须几日,新梁酿熟,隔篱便唤濂溪。

正自十分清梦,甚香销翠减,一夜离披?寒塘瑟瑟残萼,无语依依。

霜云冻月,更何寻、蜂蝶狂痴。空自忆,莲心煮茗,苦心此际方知。

 

三、近期这两年最重要的旋律是探索和求变。大概14年上半年的时候,我有一阵子不知道写什么。原来极其灵动的笔触突然迟滞了下来。怎么写?写什么?继续原有的军旅诗词的路子吗?感觉可以突破的地方又不多。当然最后我走出了这段沉闷的思索。这和期间一些情感的波折与对其的反复思索、体味最终获得升华也有重大关系。当然,种种探索也令很多人困惑不解,甚至有人觉得我的水平何以退步如此之快。但在我,这一变化是一贯并且自然的,我没有办法在一个旧有的点上始终观瞻不前。这期间,精力基本放在五七绝上,间或受人影响写了几十首的七律,那不过是一时情绪冲动,并不算主要工作。古风偶尔也写一点,看当时心境。词和五律很少。当然,在批评上,我从中期开始,就有意识地观察网络诗坛(尤其是一些重大诗词事件,如屈原奖、国诗赛、建安奖等等),对李子、碰壁、孟依依、书生霸王等人作品,天台、嘘堂、苏无名、胡马、雪泥萍踪以及国诗赛评委评论都曾予相当瞩目,观察至今,对于网人无论是作者生态还是创作水准,我自认已有相当深度与广度的了解。这一时期对我有影响的作者有:龙帝天(影响主要在扩大了七绝的审美观)、独孤食肉兽(促使我在城市诗词探索上的转向,并直接导致了《城市诗词三百首》的出炉)、嘘堂(逐渐认可了他的探索努力,开拓了审美认知)等,因为这两年探索路数(包括题材和风格两面)众多,创作量也堪称丰硕(这个期间,六言有一百多首,五绝写了三五百首,七绝最多,约有五六百首),所以我拟从五绝、六绝和七绝三方面来说(注2)。常去论坛有:平山清韵、古诗吧、宋词吧、国诗网(以前叫BVI诗词)、天涯、中国诗词等。这一时期,论坛活跃度明显下降。由于交流渠道逼仄导致的情感泄洪期或说高涨期(1999——2008年左右)已过,大量成熟作者失去了早期交流的冲动和动力,开始调整兴趣爱好和诗词的交流方式,——多变为网下潜心研习或者通过微信交流(注3)。显然,诗词的第一个网络十年属于论坛时代,如今它已过去。群(qq群、微信群)时代已经来临,将主宰下一个十年甚至更久。当然,由于这种交流方式过于短兵相接,过于喧嚣和缺乏秩序,将很容易走向劣质化,当此之时,作者一方面不愿意回归论坛(可视性、交流即时性不够理想),不断建立新群将成为无可奈何之举,就如鸟儿为了生存而不断迁徙一样。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我还写下了百余篇精致短小的现代诗,也获得相当友好的瞩目与褒奖,旧体诗和现代诗在我身上的交织共融,这是我探索求变的必然,也是时代浪潮在我身上打下的复杂印记。

 

五绝方面:

比起七绝来,五绝被很多人归为高古难作的体裁。因为字数少,不好对付,这是作五绝面对的事实。但五绝也自有它的长处,那就是简练和灵便。所以我也做了许多尝试。路子从开始的稳正、简淡间或清苍又向蕴含更多思辨、苍劲甚至象征的实验体之风略作延展。须得指出,这样的尝试与我近数年大量关注五言古诗有重要关系(比较而言,我对七古的兴趣淡很多),为了获得更大的表现空间,我几乎完全放弃了五言近体(这点和七绝路数完全不一样),而专走五古之路。当然期间创作也广泛地吸收、借鉴了前期网人(如嘘堂、响马等)实验体作品的一些较好的表达。最近又萌生一些新的念头,仿照“自君之出矣”之体裁和子夜吴歌的情调,写了几组新式乐府“欢今不在线”、“常虑有二意”(两组都致力于探讨新时代相思的情感状态)。

 

秋日两首

秋日温温照,杨枝淡淡风。黄鸡领雏远,园角啄青虫。

杂感

有树老且苍,峨然猱不升。森森攫鸟势,终古负青冥。

春风吹广亩,西山日暂阁。野花不知名,香气忽磅礴。

广衢暮风飐,落絮如惊马。斫柳结长绳,系此日西下。

野花春茫茫,寒飙试击汰。苍睛不敢飞,灼目红紫海。

杂诗廿二首选一

我视当时信,犹疑梦里身。君视今朝我,还作旧时人?

读书杂感

诗书如藕叶,独爱深处寻。叶叶吸青碧,香蝉老更吟。

高枝秋花

天地一大帚,扫去命不辞。红衣独趺坐,凉吹上蝉枝。

即目

如纸寒而瘦,夕光不逐人。层楼自峭壁,下溅千车尘。

一霎起如潮,一下退如汐。只有尘中人,见人作小立。

杂咏十首时读蒋勋说王维诗语甚隽永4.2晚饭点

车行大城中,人淤大城外。寒渚藕花明,秋风落蝉蜕。

林林高楼起,城大人益小。古城有时颓,烟空度飞鸟。

向晚广播声,殷勤说时事。斜雨洇玻璃,乱纹何所指?

昨日吐相思,语轻心自栗。报我醉休言,知今是四一。愚人节

向晚鞭炮声,纷纷到我耳。不知我何思,不知人何喜。

饭点欲起身,复又偎此椅。暮还鸟几只,窗熏花落几?

人于我无亲,我逢人自笑。不知鸟何心,春秋只自叫。

虽揩玻璃明,夕烟罥不了。污染去年池,不易明月照。

手机纳包中,时时取出看。逢春雨日多,倚暮春烟乱。

昨日收短信,言去天一隅。亦似寻常看,落花忽上裾。

欢今不在线拟子夜吴歌选六

欢今不在线,聊诵氓蚩蚩。女耽莫可脱,深悲君不知。

欢今不在线,掌屏空自开。亦自有人候,终不似君来。

欢今不在线,谅君绊尘事。木兰灼灼开,忆到君名字。

欢今不在线,指心诫须忍。过午想子眠,枕我手缝枕?

欢今不在线,熊枕无心泥。闲语寄欢时,频说蝉乱耳。

欢今不在线,应是攀桃李?牛女隔岸闻,一网输一水。

 

七绝方面。大概14年十月前后,突然对未来创作明晰了许多。检视过去,确定保留原来的健拔、瘦硬,再加入温润、从容等味,随即进行了尝试。这期间老杜(对拗体的接受)和小李(对其意境瑰丽与深婉的吸收)的七绝都对我有不小的影响。同时对宋人黄山谷、晚清陈散原的诸体作品也有所留意,力求稍变旧嗜,有所吸收,开拓己作。概言之,由于近年来的日益觉醒,诗观也由原来的好具象、好写实变成现在的力求构建符号世界、以观照内省为主了。主要实绩包括:

1、较着力的组诗及选题有:抗战将军集(追记抗战英雄)、新竹枝词七首(探讨人和城市和手机的关系)、论网上诗人七绝八首(以点带面探讨网人创作实绩并寄希望)、长安杂咏和江西八咏(探索地名文化)、拾垃圾行六首和清洁工四首(瞩目底层百姓)、抢票记、别离曲(探讨留守儿童和务工父母心理)以及近期的高考集,也许都还比较粗浅,但应不失为有意义的探索。

2、蜕鳞集、饮冰集包括早期的兰花集、西江集等都包含了我对于情感、人生以及命运的诸多观察、思考与剖析。这样的脉络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木樨集》的出现,这一集子尝试糅入禅意,是个人这半年来的重要新变之一。

3、其它探索,如别调集(拗体七绝),大城集,飞毂集。前者探索拗体的特点和独特表达能力与空间。后者是为了让诗词更好地扎根于当下,探索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路径与面向。在经历第一个网络十年之后,实验派的作品虽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但其努力和突破已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有足够的迹象认为,诗词之新变已达成相当广泛的共识,分歧在如何走、选择何种路径及步幅等问题上,就中城市诗词将成为未来创作领域最重要的面向之一。传统审美范式也将日益受到科技改变人类、城镇化不断推进背景下

新式审美范式的挑战,其中李子体和兽体皆是崭然异于传统作品风貌的代表,虽然

前者至今还有人认为不堪卒读,但事实上许多坚持传统路数的作品也往往拟古太过,近来蔚然成势的同光派作品尤有

调门太高,内容太过空泛

之病

。因时而变,辟造新境,这是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所未完成的事业。

未来,不同的审美范式将呈现既各自为战(一方面实验派将更加沉稳前进,另一方面部分传统派将更加严守自己的疆域),又密切交织的复杂局面,二者融合在一两代人后将成为显着趋势。

这些,也正是我所以编选《城市诗词三百首》的心理基础。

 

玉楼

浩荡霜花围玉楼,西风变征雁歌秋。一生有几善知识,坐对真如天外游。

凤凰

朝掠芙蓉绿玉堆,暮过涧水泻琼瑰。凤凰不仰狙公手,竹实桐花日数枚。

公退

公退云闲随意行,黄昏微墨鸟声清。磡边梅树垂垂发,唤我来看六角亭。

观桃

晓来无事伫溪湄,隔岸憨开作雪绯。有梦昨宵和此淡,细思轻笑一低眉。

鲁奖重有感二首

几夕冰霜冻压桥,溪周忽糁万千条。春风惯是能商略,但似垂杨有好腰。

碧树周衢自谓浓,亸腰春思斗桃红。偶然吹堕轻花絮,南北东西乱扑风。  

忆昔

忆昔不作数晨别,一青爱共柳桥风。而今剩坐斜阳下,看皱莲花千万峰。

驱车山中

愁煞重峦翠嶂横,才疑绕尽又还生。子畏于匡东坡厄,了了人间有此程。

清洁工四首

一角高城罥绮霞,滴铃挥帚各还家。黄昏行过无人路,筋骨渐如身后车。

谙尽东西南北风,高城喜得寸身容。儿虽稚齿颇乖觉,不必常时饭菜丰。

频年未觉几多难,挥帚持家得小安。偶尔闲逢故人语,铿然一叶隔秋寒。

寒面知人眼不交,纷纷梧叶北风咆。俯身敢望怜辛苦,已扫还看手一抛。

木樨集 5.5上午读禅诗感赋

卷怀诸念渐休休,倚阁看人脚碰头。夏蹈莲花冬蹈雪,清凉胜处共谁游?

百年胸臆独嶙峋,亲鸟亲云自任真。小住只疑非我影,前身果是绣裾尘?

水不冰凉月不寒,春花秋境各漫漫。谁歌沧海一声笑,鸟道羊肠独自还。

蔼蔼黄昏翳月时,天清桨远辍相思。素心宁为浮云夺,自向寒波发一枝。

石危敧侧起孤松,未要婵娟未要蛩。只自吐吞云水气,一声高鸟一声钟。

载冰出涧水溶溶,傍棘安苔小朵红。鸟望不来客都下,闲立云头狮子峰。

拈处痴狂放处行,梅花将落袖边萦。青禽衔与燃灯佛,许我华胥照雪明。

云已归山海已还,梅花开落笑相看。心王何待安金钥,来去春风日不关。

心是青蝇身是花,和春散在万千家。人间幸有秋风扫,豁落清溪看脚丫。

行人花影各西东,低咏回眸梦寐中。开落人间些许事,鸟边无语是春风。

行遍芳林伫水滨,千银万紫各前因。杨妃意态兼飞燕,便是尘间绝代人?

楼自孤高城自深,霾遮明月苦相寻。观花要在青春境,临镜更磨秋水心。

如山如海不堪量,笑尔灵台寸许长。只待秋风开眼鼻,人间不隐木樨香。

晚来敛翼过平林,谢尽莲花何处寻?且与辋川参画意,醉同坡老证诗心。

蝴蝶当日说庄周,十二层城更底游?回首云山沉海月,一时洗眼是新秋。

 

六绝方面:

六绝从唐始就很小众,发展至今也几乎没有哪首六绝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考溯诗史,知名的六绝作者确也寥寥,提及最多只有王维、顾况和王安石等人。今人中,我看到过的六绝无论比例上还是创作水准上都几乎完全不足道。这一点我想与历代作者对五七言体制的偏好不无关系。但事实上,通过我去年一百多首的探索,我认为六绝无论在音节上还是在整体气息上,都和五绝、七绝有些不同,此体自有其自身优势。我做此努力,也是希望未来作者可以对此体裁更加留意。

这里选几首较被人欣赏的六言绝句:

题旧照

燕声弧影勾连,泛黄照片经年。记得别时微雨,江城青伞如莲。

巡逻

春赋雄关何处?猎猎界边花树。在眼营房暮归,四足飞跃山兔。

即景

浓阴又圆桐翠,语笑来去单车。赭云远连天浦,少年斜倚樱花。

去来孤鸟无群,漠漠暗香如云。花树无人自理,顽风吹起红裙。

 

以上大概就是我十三年来学诗的历程,可以看出大致呈现了一个从早期着力抒写个人情感,到中期走出个人情绪,指点江山,打量世界,再到近期的回归个人体验,观照人间这样一个过程。意境上,从早期的田园和放歌两路,发展到现在刚柔深婉兼有的万花筒局面。情调上,早期偏于瘦硬、酸寒,中近期不断调整转变,增加了从容、跌宕、思辨等路数。世界观上,在早中期始终坚守的儒道精神之外,又糅入了一定的释家气味。真正推动我在诗词道路前进的除了个人的天资和兴趣外,还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年岁的增长、体验经历的丰富(须得说明,我在南方生活了近二十年,至今在北方生活了十余载,南北方地形、人情、风俗、文化之差异对我影响巨大)、持续的阅读、一个较为稳定并且可以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环境、许多诗友的镜鉴作用、对各种信息(包括情绪、资料等)的处理与综合能力、对诗词持续的热情以及重要人事的影响(注4)。如果这些前提发生改变,例如我毕业即回故乡工作,并从此再无变化,则我之心态必不如今日之感慨跌宕,则诗境亦必不如今日之丰富多变。心可造境,境由心生,环境、经历对人之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势必波及诗境。另外,这些年对于绝句尤其是七绝的专注(绝句创作贯穿全过程,而且近五年创作绝句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也使我在绝句的领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因而使得构建庞大的七绝审美空间成为可能(注5)

当然,上述完全可以归结到下面十六个字上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断探索,不断超越(注6)。前八字是基础,后八字是拓展。所以学诗词没有阅读是不够的,但仅仅有阅读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谈阅读对我创作的影响,实在不是数语可尽的。这里仅略略概括一下我创作背后的阅读情况:说实话,创作早期读书不多,至今思来悔恨不已。但文言的阅读有一定基础,因为从小看三国水浒以及少量诗词读物(父亲严厉,不许乱跑,没事只好翻点书看,看了一堆武侠,荒废时间不少,少年的阅读还是应该略加引导为好),十七八岁时有本《填词格律》对我影响颇大,从此了解了词谱,至于诗的格律似乎是阅读到一定程度自己领悟出来的——对着诗句,自己把拼音按平仄标出来,突然发现了规律!大学毕业后深悔学校生涯之远逝,认真读了些书,期间大概买了不少诗词方面的书,不过似乎也是买居多,读居少,现在好些书里面还是新崭崭的,这实在是个恶习。10年后阅读广些深些,恶补了一堆文史、军事知识(途径有书籍和视频等),尤其是在军队内网下载了一大堆各种文史论文和电子书籍,后来又看了许多锵锵三人行和读书节目,后者对今年的创作启发尤大。因为兴趣和时间的关系,我从09年后将精力主要放在七绝一体之上。这与阅读上的偏好也是相一致的。学诗以来,闲览各种选本,自唐七绝诸名家王李、小李杜以下,宋(诚斋)元明清(定庵)甚至近代鲁迅等人七绝无不涉猎。编选网人七绝之前,对于网上若干七绝作手的作品也分别做了细致的考察。无论古今,就所读取长补短,开拓变化,力求熔铸出自家风貌。以下书籍或者类型在此期间对我有过诸多启发:裸猿、天朝的崩溃(透过此书,我知道了史识的重要性)、诗歌传播史、禅诗选、义山诗、乐府诗、网络诗词年选(檀作文编)、戴旭军事书籍及视频、地名辞典、心理学书籍等等。另单列我认为比较好的文史类书目于后(见荐书贴)。另外,汉典(极便于作者选择和调换词汇)、百度(可以方便地查询古今人的各种资料)、搜韵(便于查询前人语辞使用先例等)等网络工具对我的创作也各起到一定作用,这样的便利是古人无法想象和比拟的。

还可以指出的是,初学时期如得明师实时引路指点,确实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然涵养一心,运用始妙。比起个人的研读覃思来,师傅的作用并不那么大(况且明师也往往并不易得),因为学诗的难处在入而能化,往而能返,否则不过邯郸学步,徒然形似而已。

“夕阳如血倚山时,火尽人间一点痴。安得驰身归大化,不存佛祖不存诗。”我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然而这也仅仅是终极理想而已。如我等凡夫俗子,于此尘世若无一丝丝之牵绊、爱好,只怕将更加难于静定和沉淀了。

当然,上述道路不可能适用于每个人,带有个性化的诗观、旨趣也不可能让人人认同接受。但不管如何,在我求变之时,更多考虑的还是诗词这样一门古老艺术,如何和时代进行一种有效并且美妙的互动。换言之,在成熟的审美范式之外,还存在哪些路径可以让这个时代在诗词里留下更美的投影?艺术,探索的是无垠的表现空间。而我,仅仅是这路曼曼的前行者之一。

 

 

当然因为文章的关系,有很多诗词没有全部引用,如还有兴趣,可参看此链接:

http://www.zhgst.net/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40&page=1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0)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