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社 (管理员邀请方可加入)
31
成员
81
粉丝
212653
人气

诗中用典之刍议

青云士 发布于 2016-11-25 19:22   点击:2770   评论:2

诗而用典,当然不能为用而用,是为节省文字量而使信息最大化,这恐怕也有统筹学的含义。一首近体诗,也就那么几十个字,而要阐述更多的思想,用典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要用典,必须博识。用得好,用得准,才是正道。本人初习诗词,还没到熟练用典的那一步。最近粗读李杜,小有体会,不揣浅陋,与各诗友分享。

先看杜甫的一首七律: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鹓行

欲知趋走伤心地,正想氛氲满眼香。

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

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很好懂。初看,无典啊,就是觉得“颠倒”两字用得太好了,很形象。人之一时慌乱,表现无遗,很佩服诗人的笔力。后来偶然读诗经《东方未明》篇(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之,自公之。东方颠倒裳衣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才豁然开朗。原来所谓“颠倒著衣裳”并非老杜原创,实是用典也。

后读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又有一趣。原诗如下: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诗太美,美得跟人一样,有点不敢看。但对“食枣大如瓜”一句颇有疑问。枣怎么能有瓜那么大呢,不是太夸张了么?后来看注释,原来有典呢,也不是诗仙瞎说。

先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少君言上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又见《艺文类聚》卷七十八〈灵异部上·仙道〉
李少君,字云翼,齐国临淄人。好道。入泰山采药。修绝谷全身之术。遇安期生。少君疾困。叩头乞活。安期以神楼散一匕与服之。即愈。乃以方干上。言臣能凝澒成白银。飞丹沙成黄金。金成服之。白日升天。身生朱阳之翼。艳备员光之异。竦则凌天。伏入无间。控飞龙而八遐遍。乘白鸿而九陔周。冥海之枣大如瓜。钟山之李大如瓶。臣以食之。遂生奇光。师安期授臣口诀。是以保万物之可成也。于是上甚尊敬。为立屋第。

可见,文化是一脉传承,不能割裂。用典准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一味反对用典。古人有杜诗“无一字无来历”之论,诚哉斯言。我们有时感觉不到,有疑问,只是知识储备得太少罢了。书读多了,越读越有趣,因为越来越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不会对那怕简单的一个字,一滑而过。“读书破万卷”的魅力正在于此。

 

礼物 打赏 赞(22) 收藏(7)
诗词吾爱网推出超级会员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请先 登录 再发表评论)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